跳到主要內容

「最後菲林電影」 靠數碼殺青長青網文章

2016年10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10月03日 06:35
2016年10月03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今年初在柏林電影節獲攝影銀熊獎、上月在內地上映的電影《長江圖》,號稱內地「最後一部菲林電影」,導演楊超透露,其實電影並非完全以菲林拍攝,最後20%採用數碼和DV拍攝,「第一期拍攝結束後沒錢了,又繼續融資,開始第二期拍攝。中間隔了一年多,洗印廠已經倒閉了,只能用數碼來拍」。


《長江圖》獲銀熊獎

澎湃新聞網報道,《長江圖》花費了3500萬元人民幣,對於一部中國文藝片來說,稱得上是「耗費巨資」。菲林也給拍攝工作帶來了巨大的麻煩,由於菲林拍攝的時候看不到最終的效果,只有模糊的模擬成像,導演只能看大概的構圖和表演;相反,數碼攝影師在監視器上用眼睛就可以判斷。用菲林還需要走位、排練,實拍前多次測量鏡頭與實物的距離。燈光師則全憑經驗,因現場看不到光影效果,要不斷用測光表測光。此外,菲林攝影機非常重,每次移動都是一件大事,高機位的吊臂也必須是最大尺寸的,普通的吊臂無法承受菲林機的重量。送樣片、初剪的工作也十分曲折。


拍攝過程不知效果 「有儀式感」

楊超稱,到最後審片才第一次看到拍攝成果。「拍菲林就是這樣,全過程都不知道拍成什麼樣,都要靠經驗估算。這種未知感帶給導演、攝影和全組人巨大的期待,有一種把工作成果交給老天爺的感覺,有種儀式感。」而採用數碼則是另外一種體驗,楊超表示,「今天的數碼拍攝技術,已經可以達到菲林的效果。但在2012年,菲林所能呈現的明暗過渡的層次,它的敏感度是數碼達不到的。」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