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綠色生活﹕德輔道中行德坐德長青網文章

2016年10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10月02日 06:35
2016年10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上周日,平日車水馬龍的上環德輔道中,出現從沒有過的景象,難得無車行,街道開放,放置平日不該出現的裝置:紙皮造車、膠樽盆栽、竹紮椅子、仿真草皮,人人可以「非常()德」為題,在路上自由的躺下、坐下、聊天、休息、玩紙牌等,成為玩得、坐得、行得、歎得的公共空間。


街道除了用來行走外,原來可以有多種功能。


云云「裝置」之中,全場最多、最密集的,非雪糕筒和鐵馬莫屬,粗略計算,短短二百米的距離,政府放了近五百個雪糕筒和超過二百五十個鐵馬,滴水不漏般將人和電車區隔,有市民反映像鐵馬圍城、有的甚至說圍到像動物園。


活動過後,引人想像的,不止德輔道中改為行人電車專區的可行性,還有近年經常談論的城市步行性及公共空間規劃。


安全與景觀如何平衡,是該想像的課題。


200米可做什麼?

活動「非常()德」由「健康空氣行動」、「行德」、「拓展公共空間」主辦,「非常香港」策展,並有四十多個民間組織參與,將德輔道中二百米空間變成一天的行人電車專用區,試行將中區核心地帶回歸行人。


將德輔道中變身成行人及電車專區,倡議了十多年,終於等到有半天時間的體驗。活動中,有人教授客家話、有人製作環保盆栽、有人進行社會實驗,唱歌跳舞少不了,市民亦十分享受坐在臨時的「草地」上, 聊天看書。


竹圍欄仿草皮

當日走在第一段開放的德輔道中,最先搶去眼球的,卻是緊密有致的熒光橙雪糕筒,猶如列隊般逐一把開放的路段與電車軌分隔開。繞過雪糕筒陣找到一進入的缺口,是「拓展公共空間」的展區,他們特意在地上鋪上仿草皮,讓人自然坐下。再看路旁,是用竹紮成的竹圍欄(他們稱為竹馬),充滿本土味,後來才知道,這是主辦單位特意製造,希望用來代替鐵馬,分隔活動範圍,可是竹馬背後仍有一重雪糕筒,並用膠帶連繫着,猶如把草皮內的人重重圍困。


鐵馬雪糕筒陣有必要?

據悉,鐵馬是要給人看,而雪糕筒是要給司機看,警惕兩者「河水不犯井水」,當日活動範圍旁的南北行車線,其實沒有汽車行走,仍使用道路的只有電車。電車不會出軌,事前也表明會減速配合,大會亦安排交通大使駐守街角,龐大的鐵馬雪糕筒陣果真有必要?


行人範圍夠清晰

竹馬和草皮美化了街道,增加了休閒感,也簡約地讓行人區分活動範圍,毋須指示標語,秩序油然而生,反而,鐵馬陣和雪糕筒陣讓人覺得被規範。離開草皮,前方的活動範圍,都被排列整齊鐵馬和雪糕筒陣重重包圍。


守舊管理思維 套入城市設計

這才想起,香港的街道,全都是被暗灰的圍欄圈起來。可會有更聰明的設計,讓街道有更好的規劃而不是規範?這種規範方式是否也反映着香港以管理思維套入城市設計:按功能劃分區域,然後分隔開來,以管制人流,而非把不同區域自然重組美化,融合成一個完整的城市景觀?


非以人為本設計考慮

其中一個參與單位,RE:PLACED項目設計師Clara於英國劍橋大學修讀建築碩士課程,今次回港研究香港公共空間的利用,她曾提議用氦氣球代替雪糕筒,能美化環境又有區隔作用,最後不被接納。


「政府常以管理和控制角度入手,例如一些公園,不許遛狗、踩滑板等,擔心引起安全問題。市民有一定的自律性,不會因為多了欄杆而覺得開心,要取得平衡,可否從設計角度入手?此外,很多公園的設施來自同一個供應商,滑梯用一款,公園都是被圍着,被規範化,作為休憩用地,但沒有地方特色。現在很多公共空間的設計,非以人們是否享受這個地方的角度考慮。」


坐在馬路 物資共享

每日北角的春秧街都是這樣運作,沒有雪糕筒和鐵馬,行人和電車共用同一個空間。除了氣球,有人提議用盆栽、植物等來分隔,下次是否不需要雪糕筒,值得思考。大會擔心鐵馬陣會嚇倒市民,故租用大批綠色布套在鐵馬上。健康空氣行動行政總裁馮建瑋表示:「我們用了很多方法,令功能上和觀感上取得平衡,所以花了很多人力物力做竹馬,示範到原來竹馬在大型活動上也可以用,大家可想像,如果鐵馬全部變成竹馬,感覺會否好一點?」


有人說,這一天在德輔道中,任人坐馬路的情景讓人想起兩年前另一段時光——車道填滿的都是人,有人主動清潔、有人設立出入口、有人自製指示牌、有人劃起充電區,人流暢旺道路依然暢通無阻井然有序,人人守望相助互相提點。「非常()德」三天過後,來到9•28兩周年,那天由添馬公園、政府總部走到中信大廈對開的天橋,橋身的銀灰色欄杆前行着一排鐵馬,沒錯,又是鐵馬。傘運後鐵馬看似老是出現,令人不明所以。


城市街具聚人

假如將來德輔道中永久改劃為行人及電車專區,想像一下畫面會是如何?城市規劃師、拓展公共空間秘書長黃保傑認為,一條冷冰冰的街道,令人覺得沉悶乏味,要營造更佳的步行環境,加入Street Furniture是方法。


Street Furniture一字源自歐美國家,有人譯作城市街具,也可理解為環境設施。上周日的活動,猶如一場街道設計小實驗,街道設計中,包括有趣又有功能的Street Furniture。


減碳排 原來好坐得

馮建瑋認為,「長遠而言,這種街頭設計對改善步行環境十分重要。因有一個更佳的步行環境,是很大的誘因令通勤人士選擇步行,而非搭車。理想效果就是減低了市區的車輛需要,從而減少擠塞及空氣污染。」


平日的德輔道中,人多車多,走得累,也沒有給人坐下來的機會,今次多個建築設計單位製作了本土味濃,集功能和創意的坐得裝置,讓人體驗德輔道中原來好坐得。


「行德 WALK DVRC」聯署

希望逐步將德輔道中改劃成行人及電車專用區,以德輔道中為起點建立更「好行」的香港。


聯署網址:bit.ly/2dvZqql

計劃詳情:dvrc.hk

文﹕李佩雯

圖﹕李佩雯、網上圖片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