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美軍鞏固亞太優勢 再平衡戰略卻跛足長青網文章

2016年10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10月02日 06:35
2016年10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美國國防部長卡特(Ashton Carter)上周四在加州聖迭哥的「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USS Carl Vinson)上宣布,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進入了第三階段,將更多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部署亞太地區,繼續提升和鞏固美軍在區內的軍力優勢。這一宣示顯然是針對亞太局勢出現的新變化,力圖穩定區內盟國信心,回應中俄及朝鮮的挑戰。但在奧巴馬總統任期已近尾聲、「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另一大支柱「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議」(TPP)可能胎死腹中之際,這種軍備的升級能否如願奏效,頗成疑問。


再平衡戰略推出五年

中國周邊環境趨惡化

奧巴馬總統2011年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後,美軍在第一階段是將更多的人員和裝備投向本地區;2015年起的第二階段,則着重提高區內軍備的品質,並努力加強與區內盟友和伙伴的關係。


按照卡特的說法,在第三階段,美軍將鞏固和發展前兩階段的成果,將更多最先進武器裝備部署在區內,包括F-35第五代戰機、P-8型反潛偵察機和升級版的弗吉尼亞級核潛艦,並大力發展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無人潛艇以及太空和網路新技術,甚至包括一些世人料想不到的新武器,也會投放亞太地區使用。


儘管卡特聲稱,美國「亞太再平衡」目的是確保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以便讓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國家都有機會繁榮昌盛。但他也指出,美國不能接受中國在周邊海域的一些行動。


北京一直認為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是為了遏制中國,而自從美國實施這一戰略以來,中國的周邊環境確實漸趨惡化,包括東海糾紛持續、南海紛爭激化、薩德反導系統確定進駐韓國、台海關係由和平發展演變為冷對抗等,只是中美兩國對上述演變與「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因果關係有不同的解讀。


今年以來,亞太局勢出現了一些微妙變化,首先是解放軍的軍備發展有了長足進步:第四代戰機殲20服役、第一艘國產航母即將下水、反導技術大幅提升,顯示中方力求縮小與美軍的軍備差距;其次,中俄結盟態勢明顯,月前兩國將往年在日本海舉行的聯合海軍演習移師南海舉行,對美挑戰的意味明顯;中國在南海的填海造島工程告一段落,仲裁結果出爐後,中方不僅毫不退讓,反而加強在南海的軍事存在。加上菲律賓總統換人後,美菲關係出現變數,中菲、中越關係反有所改善,令美國在東南亞的處境面臨尷尬;在東北亞,朝鮮的核試與導彈發展已如脫繮野馬,韓國引入美國薩德反導系統又與中俄鬧僵,令朝鮮半島局勢的張力倍增。


美強硬宣示色厲內荏

TPP作廢或搞新架構

現在離奧巴馬總統卸任以及卡特本人去職都不過3個多月時間,在上述背景下,在此一時間點上,卡特作強硬宣示,無非是為維護美國威信、增添區內伙伴信心的「維穩」之舉,難免令人有色厲內荏之感。


當然,「亞太再平衡」戰略並非奧巴馬個人的一時興起,也是總統大熱人選希拉里任國務卿時力推的,在美國臚列的未來五大挑戰俄羅斯、中國、朝鮮、伊朗、伊斯蘭國(ISIS)中,三個都位處亞太地區。所以,「亞太再平衡」戰略被新總統繼承的可能極大。現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此戰略,而是如何實踐此一戰略。


從卡特不顧白宮有關限制軍方公開談論南海問題和中美「大國衝突」的禁令,高調強硬宣示來看,美國軍方對亞太新局勢和對未來新總統亞太政策都充滿焦慮。但美國的外交政策從來都不是由五角大樓主導的,而是要看華爾街的眼色,換言之,經濟才是決定因素。


在「亞太再平衡」戰略中,有兩大支柱,部署重兵僅是其一,另一支柱就是經濟結盟,其標誌就是「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議」(TPP),但現在TPP在國會被無限期擱置,在奧巴馬任期內通過的可能不大,加上兩位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和特朗普均表示不支持該協議,勢必令已簽署TPP協議的亞太區盟國如日本、新加坡等大失所望,也令「亞太再平衡」戰略跛足難行。


卡特日內在夏威夷與東盟國家的防長舉行會晤。他說,美國將會在亞洲再平衡第三階段中,努力打造一個包容和基於原則的地區安全架構。雖然他對此架構語焉不詳,但卻反映了再平衡戰略的新思路。對這種拉攏周邊盟國建立集體安全架構的新動向,中方需認真對待,盡早綢繆。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