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2006年教育局發布《學前教育課程指引》,為幼稚園提供課程架構,配合香港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今年這份指引已屆10年,香港社會經歷急速變化,教育局就這份指引的更新諮詢公眾。然而今年6月教育局為諮詢提出的「修訂《學前教育課程指引》(2006)建議重點(討論稿)」,(下稱「討論稿」),卻明顯忽略了以香港為家的少數族裔學童的學習困難和需要。
教局忽略少數族裔學童需要
根據政府最新數字, 2014年南亞裔有兒童住戶的貧窮率為30.8%,明顯比全港有兒童住戶的貧窮率16.2%高。而少數族裔陷入貧窮,和他們的中文水平有莫大關係。南亞裔小朋友往往受中文水平限制,長大後只能從事低收入的勞力甚至厭惡性的工作,難以向上流動。而這情况在回歸19年來,隨着中文在社會上的應用增加而惡化。要阻止少數族裔的跨代貧窮,一定要讓他們從小學好中文,以提升他們的學習及工作競爭力。
可是教育局發出的討論稿仍沿用了「香港大部分人口均以中文為溝通的媒介」為前提,忽略了在本地幼稚園就讀的非華語學童的中文學習特殊需要。在2015至2016年度有11,982名非華語學童就讀本地幼稚園,不少家庭自他們的祖父輩就在香港土生土長。討論稿假設幼兒在入學前,已基本掌握中文的聽說,能用中文去理解事物以及表達想法。根據美國的一項研究,幼兒在入學前已累積了2萬小時聽說母語的經驗,並已習得大量口語詞彙和基本語法知識;相對非華語學童卻在入學前缺少了在自然中文語境學習的機會(即「習得」,acquisition)。樂施會在2014年發布的報告顯示,低收入南亞裔幼稚園家長的中文程度偏低,只有少於一成(8.6%)的學童在家中主要使用廣東話溝通。非華語學童學習中文的起步點一般落後於華語學童3年。
過去教育局一直鼓勵家長送非華語學童入讀本地中文幼稚園,相信幼兒可自然地學會中文,卻忽略了他們的母語不是中文。當幼兒班開課後,班上華語生已能七嘴八舌地講話,他們卻聽不懂,亦不懂表達。若幼稚園沒有為非華語學童提供專門及針對性的支援和增潤課程,他們根本無法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漸漸成為班上的沉默學生。學不好中文更會直接影響他們學習其他學科,長此下去,將大大減弱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及動力,長遠影響升學就業,對他們以至整體社會也帶來負面影響。
國際上,許多國家也面對類似困難,他們的經驗指出最好的應對方法是推動「第二語言政策」。樂施會在2014年發布《英語國家與香港的「第二語言政策」的比較》報告,顯示早在六七十年代,加拿大的卑詩省、美國加州和澳洲的新南威爾斯省,從K1(幼稚園幼兒班)開始為母語為非英語的學童提供英文作為第二語言課程,讓幼童把握學習語言的黃金時間。結果大多數非英語學童數年內便能跟上本地生的進度,證明及早提供支援是學童進步的關鍵。
參考此等成功的外國經驗,樂施會與香港大學和香港教育大學在2015年開展了一項「從起步開始——幼稚園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支援先導計劃」(下稱「先導計劃」),為就讀幼稚園的非華語學生編寫一套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增潤課程,並派合資格及受過專門培訓的教師到校提供個人及小組中文增潤班。程度相若的非華語學生會被安排在指定時間獨立上課,教師一來能更針對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文化背景施教,而學生上課時感覺也較自在,因為老師可以遷就他們的學習進度調適教學內容和學習進程。其他時間則仍會與原班的華語學生一起學習原班課程,希望兩者能融洽地一起學習。
增潤課程的目的是透過增潤課程加快中文學習的進程,從多方面照顧非華語生需要。例如在內容上,讓他們掌握學習中文的方法和概念,學習分析中文字部件、分辨書面語跟口語、掌握常用字詞發音等;在教學法上,以故事的方式引起學童的興趣,配以廣東話兒歌,加強聽說訓練,並用遊戲鞏固授課內容。除了教學外,我們亦制定一個評估工具,以了解非華語生的學習進度。計劃進行了一年,我們發現課程不但提高了非華語學童的整體中文水平,更提高了他們學習中文的動機。非華語學童喜歡參加我們的增潤班,因為返回原班後,他們有更佳的中文能力跟華語學生交流,上課時更積極參與,自信心也相應提高。
現時教育局支援有收取非華語學生的幼稚園的方法,是提供校本支援服務(下稱「服務」),以加強老師照顧非華語學生的知識。但不少老師反映在現時人手緊絀,同時要兼顧華語與非華語學生的學習情况下,難以有效照顧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或為非華語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支援,而培訓現職教師應對非華語學生的學習需要未必能解燃眉之急。相反,我們推行的增潤班先導計劃模式,提供額外合資格老師到校的方法更為有效,而且不會增加原校教師的工作量。
建議教局重新釐定政策
除了正在諮詢的課程指引,教育局早前也就幼稚園的營運模式作檢討,剛推出的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計劃,將於2017/18學年起向錄取8名或以上非華語學童的幼稚園提供額外資助,金額與一名幼稚園教師的薪酬相若。由於教育局沒有規定新增的資源必須用於協助非華語生學習中文用途上,我們建議教育局應規限新增資助必須用於聘請受訓師資支援非華語生學習中文。而參考先導計劃的經驗,新資助宜用於增加增潤課程形式為非華語學生提供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支援。但由於錄取少於8名非華語學童的幼稚園將不獲任何資助,樂施會建議教育局進一步研究,重新釐定政策,以確保所有非華語學生得到適切資源;而對錄取大量非華語生的幼稚園,需按比例提供額外資助,讓資源更有效地使用,真正照顧學童的多元需要。
要讓非華語學童學好中文,順利銜接入讀主流中文小學,提升競爭力,樂施會建議教育局可參考本會的「從起步開始」計劃的課程目標、教材、教學法和評估工具,來制訂中文作為第二語言幼兒增潤課程指引,並檢視資助的模式,幫助他們順利融入社會,脫離世代貧窮的迴圈。
作者曾迦慧是樂施會港澳台項目主管,
羅嘉怡是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員,
杜陳聲珮是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教局忽略少數族裔學童需要
根據政府最新數字, 2014年南亞裔有兒童住戶的貧窮率為30.8%,明顯比全港有兒童住戶的貧窮率16.2%高。而少數族裔陷入貧窮,和他們的中文水平有莫大關係。南亞裔小朋友往往受中文水平限制,長大後只能從事低收入的勞力甚至厭惡性的工作,難以向上流動。而這情况在回歸19年來,隨着中文在社會上的應用增加而惡化。要阻止少數族裔的跨代貧窮,一定要讓他們從小學好中文,以提升他們的學習及工作競爭力。
可是教育局發出的討論稿仍沿用了「香港大部分人口均以中文為溝通的媒介」為前提,忽略了在本地幼稚園就讀的非華語學童的中文學習特殊需要。在2015至2016年度有11,982名非華語學童就讀本地幼稚園,不少家庭自他們的祖父輩就在香港土生土長。討論稿假設幼兒在入學前,已基本掌握中文的聽說,能用中文去理解事物以及表達想法。根據美國的一項研究,幼兒在入學前已累積了2萬小時聽說母語的經驗,並已習得大量口語詞彙和基本語法知識;相對非華語學童卻在入學前缺少了在自然中文語境學習的機會(即「習得」,acquisition)。樂施會在2014年發布的報告顯示,低收入南亞裔幼稚園家長的中文程度偏低,只有少於一成(8.6%)的學童在家中主要使用廣東話溝通。非華語學童學習中文的起步點一般落後於華語學童3年。
過去教育局一直鼓勵家長送非華語學童入讀本地中文幼稚園,相信幼兒可自然地學會中文,卻忽略了他們的母語不是中文。當幼兒班開課後,班上華語生已能七嘴八舌地講話,他們卻聽不懂,亦不懂表達。若幼稚園沒有為非華語學童提供專門及針對性的支援和增潤課程,他們根本無法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漸漸成為班上的沉默學生。學不好中文更會直接影響他們學習其他學科,長此下去,將大大減弱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及動力,長遠影響升學就業,對他們以至整體社會也帶來負面影響。
國際上,許多國家也面對類似困難,他們的經驗指出最好的應對方法是推動「第二語言政策」。樂施會在2014年發布《英語國家與香港的「第二語言政策」的比較》報告,顯示早在六七十年代,加拿大的卑詩省、美國加州和澳洲的新南威爾斯省,從K1(幼稚園幼兒班)開始為母語為非英語的學童提供英文作為第二語言課程,讓幼童把握學習語言的黃金時間。結果大多數非英語學童數年內便能跟上本地生的進度,證明及早提供支援是學童進步的關鍵。
參考此等成功的外國經驗,樂施會與香港大學和香港教育大學在2015年開展了一項「從起步開始——幼稚園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支援先導計劃」(下稱「先導計劃」),為就讀幼稚園的非華語學生編寫一套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增潤課程,並派合資格及受過專門培訓的教師到校提供個人及小組中文增潤班。程度相若的非華語學生會被安排在指定時間獨立上課,教師一來能更針對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文化背景施教,而學生上課時感覺也較自在,因為老師可以遷就他們的學習進度調適教學內容和學習進程。其他時間則仍會與原班的華語學生一起學習原班課程,希望兩者能融洽地一起學習。
增潤課程的目的是透過增潤課程加快中文學習的進程,從多方面照顧非華語生需要。例如在內容上,讓他們掌握學習中文的方法和概念,學習分析中文字部件、分辨書面語跟口語、掌握常用字詞發音等;在教學法上,以故事的方式引起學童的興趣,配以廣東話兒歌,加強聽說訓練,並用遊戲鞏固授課內容。除了教學外,我們亦制定一個評估工具,以了解非華語生的學習進度。計劃進行了一年,我們發現課程不但提高了非華語學童的整體中文水平,更提高了他們學習中文的動機。非華語學童喜歡參加我們的增潤班,因為返回原班後,他們有更佳的中文能力跟華語學生交流,上課時更積極參與,自信心也相應提高。
現時教育局支援有收取非華語學生的幼稚園的方法,是提供校本支援服務(下稱「服務」),以加強老師照顧非華語學生的知識。但不少老師反映在現時人手緊絀,同時要兼顧華語與非華語學生的學習情况下,難以有效照顧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或為非華語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支援,而培訓現職教師應對非華語學生的學習需要未必能解燃眉之急。相反,我們推行的增潤班先導計劃模式,提供額外合資格老師到校的方法更為有效,而且不會增加原校教師的工作量。
建議教局重新釐定政策
除了正在諮詢的課程指引,教育局早前也就幼稚園的營運模式作檢討,剛推出的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計劃,將於2017/18學年起向錄取8名或以上非華語學童的幼稚園提供額外資助,金額與一名幼稚園教師的薪酬相若。由於教育局沒有規定新增的資源必須用於協助非華語生學習中文用途上,我們建議教育局應規限新增資助必須用於聘請受訓師資支援非華語生學習中文。而參考先導計劃的經驗,新資助宜用於增加增潤課程形式為非華語學生提供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支援。但由於錄取少於8名非華語學童的幼稚園將不獲任何資助,樂施會建議教育局進一步研究,重新釐定政策,以確保所有非華語學生得到適切資源;而對錄取大量非華語生的幼稚園,需按比例提供額外資助,讓資源更有效地使用,真正照顧學童的多元需要。
要讓非華語學童學好中文,順利銜接入讀主流中文小學,提升競爭力,樂施會建議教育局可參考本會的「從起步開始」計劃的課程目標、教材、教學法和評估工具,來制訂中文作為第二語言幼兒增潤課程指引,並檢視資助的模式,幫助他們順利融入社會,脫離世代貧窮的迴圈。
作者曾迦慧是樂施會港澳台項目主管,
羅嘉怡是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員,
杜陳聲珮是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