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立法會選舉塵埃落定,民主力量得以穩住而略有進步,傳統民主派成功世代交替,更有多名雨傘運動積極參與者當選,一減民主人士兩年來的鬱悶及挫敗感。以上的結果可以說出乎大多數人在選舉前期的意料,因為大家當時看到的是雨傘運動期間以至後來民主力量面臨嚴重分化的威脅。
配票的社會基礎
最能表現這種威脅的,莫過於立法會選舉時碎片化的現象:各種新舊大小不一標榜民主的政團紛紛推出自己的候選人,同時又否定選舉協調機制,大有為了給自己一個機會而不惜讓建制派坐享漁人之利之勢。選舉開始後相當一段長時間內,民意調查顯示民主陣營確實為碎片化所累,候選人當選的機會不是低迷就是不確定,連民主力量能否保存議會關鍵否決權也成疑問,積極支持民主的選民莫不憂心忡忡。
局面已經變得甚為明顯,如果民主陣營不想它在立法會的影響力大倒退,彼此必須有所協作,好讓選票不會過分分散而浪費。各方要有所協作無疑成了大局所需——這就是配票的社會基礎。不過有了社會基礎,配票還要有其他條件的配合才能成事。一個是組織支持。香港民主運動一向沒有強而有力的統合組織,在雨傘運動中,所謂大台也受到衝擊,誰也說服不了誰,選舉時更連協調機制的影子也見不到,絕對談不上有什麼組織基礎。
自發配票與政團配票
結果,傾向民主的選民自己行動起來,聯繫網絡中的親友而自行配票。這種配票無法精確,只是根據自己的政治傾向和對形勢的估算來分配選票,主要目的是在於把同類候選人當選的機會最大化,把選票盡量集中在有機會勝出者身上,即是平常我們所說的棄保行為。事實上,配票者之間是沒有什麼聯繫的,大家只是參考民意調查的結果而配票,對最終結果沒有全面及切實的掌握。不過,他們的行為可算是高度的政治參與,因為箇中有分析、議論和說服,比一般投票投入很多。選民自行配票在過去的選舉中也有過,但這次從社交媒體所見,配票活動應比以往熾熱,大概跟民主形勢危急以及選民民主覺醒有關。
另一層次的配票行動是由政團來進行。基本上,政團的配票是以資源分配的辦法來進行的,這包括時間、人力、地區、樁腳等因素的調動,從而影響宣傳範圍以至票數的分佈。民主黨把涂謹申的票分給鄺俊宇大概就用上這些策略。這種策略基本上是個別政團的配票行為,間接影響到其他對手的競選策略。雖然團體之間沒有協調機制,但這次選舉卻有公民黨等政團的候選人在最後關頭宣布棄選,形成跨團體的棄保局面,透過犧牲個人而增大其他同一派別候選人當選的機會。會否有人願意棄選,最重要的是看有關團體及其候選人有否大局觀念及犧牲精神。處於相對弱勢如鄭家富者在勸退聲中就不為所動,正是其中另一種例子。
配票的資訊及傳播網絡基礎
配票要成功,除了考慮社會及組織外,也需要資訊基礎及溝通網絡。一個候選人的機會,可以透過往績和競選期間民眾的直接和間接反應來估量,但是最能說明問題的是科學的選民調查,是以政黨、候選人以至想參與配票的選民都緊盯着民意調查的起伏,從而制定選舉及配票的策略。配票的精確度是跟選民調查的真實性成正比的。香港有能力支持大型調查的政黨大概只有建制派,而民主陣營力量分散,只能依靠民間社會集合力量而進行的調查。由於資源有限,加上各區候選人眾多,鍾庭耀的調查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的樣本有欠充分,調查結果甚為不穩定,參考價值大打折扣。情况要到後來累積樣本夠大了才好轉,使各種配票、棄保、棄選等配票行為有較為切實的依據。選民如何得知有關數據?分散的團體及選民如何商議策略,又如何把策略傳揚開去?這都得助於香港甚為發達的傳媒網絡。一方面新聞媒體每天報道調研的起伏,其次各種社交媒體及群組都加以轉載,並議論紛紛,讓所謂民間智慧有所發揮。這趟配票的行為好像特別普遍,大概跟社交媒體近年高速普及有密切關係。
雷動計劃的配票統合潛能
這次選舉的配票除了上述的形式外,最特別的是戴耀廷主持的雷動計劃。計劃的基本做法是集合幾萬有興趣參與配票行動的選民,他們分區定下自己認為值得支持的候選人,同時參考民調及其他因素而估算候選人當選的機會,從而制定配票策略。當然,雷動計劃的估算和配票也不可能精準,但從最後票數走向以至一些票站最後熱烈投票的情况來看,其配票作用確實存在。事實上,雷動的配票策略透過各種渠道輻射出去,影響範圍超越原來的參與者,大大超乎主辦者的想像,足見其潛力之大。
香港民主運動缺乏大台的統籌,一旦走向碎片化,民主力量只會被進一步邊緣化。雷動計劃是非常規組織,獨立於個別的政團,卻為整個民主陣營起着一定的配票統合作用,可算是民間社會因應香港獨特社會環境和社交媒體興起的創意回應。現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以雷動方式配票,而是如何使配票計劃更符合民主原則,如何使配票更精確,及如何增大效用。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兼榮休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 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 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 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 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 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配票的社會基礎
最能表現這種威脅的,莫過於立法會選舉時碎片化的現象:各種新舊大小不一標榜民主的政團紛紛推出自己的候選人,同時又否定選舉協調機制,大有為了給自己一個機會而不惜讓建制派坐享漁人之利之勢。選舉開始後相當一段長時間內,民意調查顯示民主陣營確實為碎片化所累,候選人當選的機會不是低迷就是不確定,連民主力量能否保存議會關鍵否決權也成疑問,積極支持民主的選民莫不憂心忡忡。
局面已經變得甚為明顯,如果民主陣營不想它在立法會的影響力大倒退,彼此必須有所協作,好讓選票不會過分分散而浪費。各方要有所協作無疑成了大局所需——這就是配票的社會基礎。不過有了社會基礎,配票還要有其他條件的配合才能成事。一個是組織支持。香港民主運動一向沒有強而有力的統合組織,在雨傘運動中,所謂大台也受到衝擊,誰也說服不了誰,選舉時更連協調機制的影子也見不到,絕對談不上有什麼組織基礎。
自發配票與政團配票
結果,傾向民主的選民自己行動起來,聯繫網絡中的親友而自行配票。這種配票無法精確,只是根據自己的政治傾向和對形勢的估算來分配選票,主要目的是在於把同類候選人當選的機會最大化,把選票盡量集中在有機會勝出者身上,即是平常我們所說的棄保行為。事實上,配票者之間是沒有什麼聯繫的,大家只是參考民意調查的結果而配票,對最終結果沒有全面及切實的掌握。不過,他們的行為可算是高度的政治參與,因為箇中有分析、議論和說服,比一般投票投入很多。選民自行配票在過去的選舉中也有過,但這次從社交媒體所見,配票活動應比以往熾熱,大概跟民主形勢危急以及選民民主覺醒有關。
另一層次的配票行動是由政團來進行。基本上,政團的配票是以資源分配的辦法來進行的,這包括時間、人力、地區、樁腳等因素的調動,從而影響宣傳範圍以至票數的分佈。民主黨把涂謹申的票分給鄺俊宇大概就用上這些策略。這種策略基本上是個別政團的配票行為,間接影響到其他對手的競選策略。雖然團體之間沒有協調機制,但這次選舉卻有公民黨等政團的候選人在最後關頭宣布棄選,形成跨團體的棄保局面,透過犧牲個人而增大其他同一派別候選人當選的機會。會否有人願意棄選,最重要的是看有關團體及其候選人有否大局觀念及犧牲精神。處於相對弱勢如鄭家富者在勸退聲中就不為所動,正是其中另一種例子。
配票的資訊及傳播網絡基礎
配票要成功,除了考慮社會及組織外,也需要資訊基礎及溝通網絡。一個候選人的機會,可以透過往績和競選期間民眾的直接和間接反應來估量,但是最能說明問題的是科學的選民調查,是以政黨、候選人以至想參與配票的選民都緊盯着民意調查的起伏,從而制定選舉及配票的策略。配票的精確度是跟選民調查的真實性成正比的。香港有能力支持大型調查的政黨大概只有建制派,而民主陣營力量分散,只能依靠民間社會集合力量而進行的調查。由於資源有限,加上各區候選人眾多,鍾庭耀的調查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的樣本有欠充分,調查結果甚為不穩定,參考價值大打折扣。情况要到後來累積樣本夠大了才好轉,使各種配票、棄保、棄選等配票行為有較為切實的依據。選民如何得知有關數據?分散的團體及選民如何商議策略,又如何把策略傳揚開去?這都得助於香港甚為發達的傳媒網絡。一方面新聞媒體每天報道調研的起伏,其次各種社交媒體及群組都加以轉載,並議論紛紛,讓所謂民間智慧有所發揮。這趟配票的行為好像特別普遍,大概跟社交媒體近年高速普及有密切關係。
雷動計劃的配票統合潛能
這次選舉的配票除了上述的形式外,最特別的是戴耀廷主持的雷動計劃。計劃的基本做法是集合幾萬有興趣參與配票行動的選民,他們分區定下自己認為值得支持的候選人,同時參考民調及其他因素而估算候選人當選的機會,從而制定配票策略。當然,雷動計劃的估算和配票也不可能精準,但從最後票數走向以至一些票站最後熱烈投票的情况來看,其配票作用確實存在。事實上,雷動的配票策略透過各種渠道輻射出去,影響範圍超越原來的參與者,大大超乎主辦者的想像,足見其潛力之大。
香港民主運動缺乏大台的統籌,一旦走向碎片化,民主力量只會被進一步邊緣化。雷動計劃是非常規組織,獨立於個別的政團,卻為整個民主陣營起着一定的配票統合作用,可算是民間社會因應香港獨特社會環境和社交媒體興起的創意回應。現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以雷動方式配票,而是如何使配票計劃更符合民主原則,如何使配票更精確,及如何增大效用。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兼榮休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 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 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 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 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 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