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世界經濟論壇發表新一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下稱報告),在138個經濟體當中香港排名第9,較去年下跌兩級,與本港在創新科技領域持續滯後有關。近年,本港在國際與國內的競爭力排名,都因為創新科技不濟而節節後退,反映本港整體競爭力結構中,創科短板愈來愈突顯;政府須帶領社會急起直追,鼓勵更多人投身創科領域,做好「官產學研」統合協作,孵化出創科新產業,為本港經濟帶來新局面。
科研資源少得可憐
政府須帶頭增投放
報告指出,香港在基建方面的評分連續7年名列前茅,金融領域發展全球排第4,在創科範疇較弱則排名23位。報告認為,香港的挑戰是如何由全球其中一個重要的金融中心,發展成創新科技中心。香港的綜合競爭力逐步被周邊國家例如新加坡、韓國和地區例如深圳超越,主要就是一直在吃老本不思進取,而那些國家地區則把握機會奮勇向前,特別是在創新科技方面,香港已經被大幅拋離,成為競爭力結構性的短板。就一個國家而言,創新科技是國力強弱的檢驗標準,於一個地方則是經濟盛衰的溫度計;香港創科滯後,不僅拖累競爭力,實際上攸關經濟前景。香港再無左顧右盼的本錢,必須埋頭苦幹,在創科領域打出一片天地。
審視本港創科現狀,應該在投入和產出下工夫,政府在這兩方面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首先,本港要在研發(R&D)投入更多資源。據團結香港基金去年底發表的研究報告,香港就科研投入資源(包括政府投入部分和商業研發開支),只佔GDP約0.75%,遠低於其他國家地區。例如以色列是4.4%、韓國4.2%、日本3.4%、美國2.8%、台灣2.4%、新加坡2.1%及中國大陸2.1%(其中深圳為4%、北京6%)。科研存在高風險,投入多不等於有成果,不過投入少更難取得成果。因此,可以說科研開支決定收成,從上述數字顯示,香港在研發投入資源之少,轉化為產業顆粒無收,就是自然的事。
近日,港科院創院院長徐立之建議政府投放於科研撥款,由只佔GDP約0.4%提高至1%至2%,並建議政府設立一個500億元基金,以每年收益投放在科研領域。縱觀其他國家地區,政府於科研資源以至促成創科產業,都居於主導角色,以本港財政情况,政府於資源承擔,綽有餘力。另外,若以土地、稅務優惠等政策措施,可鼓勵商界發展創科產業。目前,在本港STEM(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並非熱門科系,從人才角度,對創科研究和發展有負面影響,設若政府帶頭並帶動商界開拓,可以扭轉這種局面;只要政策對頭,社會的創科氛圍可以使STEM熱門起來,吸引人才投效。
其次,政府在促成創科轉化為應用技術方面,也應成為主導角色。根據去年底《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大學排名,本港的大學在「知識轉移」的得分特別低。北京大學和大陸的清華大學在知識轉移都是100分,香港大學只有53.7分,中文大學37.5分,理工大學45.1分,科技大學68分,顯示本港的大學與內地重點學府差距甚大,其影響不單關乎大學排名,與經濟發展也有關係。
「官產學研」協作
科研轉化應用技術
「知識轉移」就是將學術研究轉移成為商業科研產品,單靠大學或個別教授學者之力,難望開花結果。美國政府為鼓勵科研,提供資源讓學有專精的教授知識轉移,成功分享巨大利潤,失敗則毋須負債,以期大學的科研成果發揮最大效益。事實上,本港亦有大學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處於全球前沿,只是缺乏轉化為應用技術的環境,使科研成就未能彰顯。「知識轉移」模式,在台灣、韓國以至大陸早已奉行,實際上就是透過「官產學研」統合協作,特別是推動創新科技產業,其中政府的統合角色至關重要;由於有政策支援,可引導投資者向創新產業投入資金,促成產業的成長和發展。
本港廠商只要獲政策鼓勵,也有在研發取得成果。例如本報近期推出的專版「香港新機會」,昨日介紹廠商與生產力促進中心合作申請創新及科技基金,獲資助615萬元,成功研發「超臨界二氧化碳漂染技術」,毋須用水也可將化學纖維物料染成數十種顏色。這項技術,獲得第44屆日內瓦國際發明銀獎,已經在內地的廠房試行,距離正式投產為期不遠。漂染而毋須用水,超乎想像,不過可以想像的是這個漂染技術將大有可為,說明本港廠商並非只做低端生產,也並非只懂得炒樓;只要有誘因,他們的智慧就會迸發出科研成果。目前,就等待政府發揮領導力,把滯後的科研和競爭力提拉上來。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科研資源少得可憐
政府須帶頭增投放
報告指出,香港在基建方面的評分連續7年名列前茅,金融領域發展全球排第4,在創科範疇較弱則排名23位。報告認為,香港的挑戰是如何由全球其中一個重要的金融中心,發展成創新科技中心。香港的綜合競爭力逐步被周邊國家例如新加坡、韓國和地區例如深圳超越,主要就是一直在吃老本不思進取,而那些國家地區則把握機會奮勇向前,特別是在創新科技方面,香港已經被大幅拋離,成為競爭力結構性的短板。就一個國家而言,創新科技是國力強弱的檢驗標準,於一個地方則是經濟盛衰的溫度計;香港創科滯後,不僅拖累競爭力,實際上攸關經濟前景。香港再無左顧右盼的本錢,必須埋頭苦幹,在創科領域打出一片天地。
審視本港創科現狀,應該在投入和產出下工夫,政府在這兩方面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首先,本港要在研發(R&D)投入更多資源。據團結香港基金去年底發表的研究報告,香港就科研投入資源(包括政府投入部分和商業研發開支),只佔GDP約0.75%,遠低於其他國家地區。例如以色列是4.4%、韓國4.2%、日本3.4%、美國2.8%、台灣2.4%、新加坡2.1%及中國大陸2.1%(其中深圳為4%、北京6%)。科研存在高風險,投入多不等於有成果,不過投入少更難取得成果。因此,可以說科研開支決定收成,從上述數字顯示,香港在研發投入資源之少,轉化為產業顆粒無收,就是自然的事。
近日,港科院創院院長徐立之建議政府投放於科研撥款,由只佔GDP約0.4%提高至1%至2%,並建議政府設立一個500億元基金,以每年收益投放在科研領域。縱觀其他國家地區,政府於科研資源以至促成創科產業,都居於主導角色,以本港財政情况,政府於資源承擔,綽有餘力。另外,若以土地、稅務優惠等政策措施,可鼓勵商界發展創科產業。目前,在本港STEM(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並非熱門科系,從人才角度,對創科研究和發展有負面影響,設若政府帶頭並帶動商界開拓,可以扭轉這種局面;只要政策對頭,社會的創科氛圍可以使STEM熱門起來,吸引人才投效。
其次,政府在促成創科轉化為應用技術方面,也應成為主導角色。根據去年底《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大學排名,本港的大學在「知識轉移」的得分特別低。北京大學和大陸的清華大學在知識轉移都是100分,香港大學只有53.7分,中文大學37.5分,理工大學45.1分,科技大學68分,顯示本港的大學與內地重點學府差距甚大,其影響不單關乎大學排名,與經濟發展也有關係。
「官產學研」協作
科研轉化應用技術
「知識轉移」就是將學術研究轉移成為商業科研產品,單靠大學或個別教授學者之力,難望開花結果。美國政府為鼓勵科研,提供資源讓學有專精的教授知識轉移,成功分享巨大利潤,失敗則毋須負債,以期大學的科研成果發揮最大效益。事實上,本港亦有大學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處於全球前沿,只是缺乏轉化為應用技術的環境,使科研成就未能彰顯。「知識轉移」模式,在台灣、韓國以至大陸早已奉行,實際上就是透過「官產學研」統合協作,特別是推動創新科技產業,其中政府的統合角色至關重要;由於有政策支援,可引導投資者向創新產業投入資金,促成產業的成長和發展。
本港廠商只要獲政策鼓勵,也有在研發取得成果。例如本報近期推出的專版「香港新機會」,昨日介紹廠商與生產力促進中心合作申請創新及科技基金,獲資助615萬元,成功研發「超臨界二氧化碳漂染技術」,毋須用水也可將化學纖維物料染成數十種顏色。這項技術,獲得第44屆日內瓦國際發明銀獎,已經在內地的廠房試行,距離正式投產為期不遠。漂染而毋須用水,超乎想像,不過可以想像的是這個漂染技術將大有可為,說明本港廠商並非只做低端生產,也並非只懂得炒樓;只要有誘因,他們的智慧就會迸發出科研成果。目前,就等待政府發揮領導力,把滯後的科研和競爭力提拉上來。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