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滬深交易所出招限內房發債 分析﹕大型內房影響不大 或刺激樓價續升長青網文章

2016年09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9月28日 06:35
2016年09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官媒《人民日報》昨日剛撰文抨擊炒樓,滬深交易所隨即便再對房企念出「緊箍咒」。上海及深圳交易所昨日向企業發文要求提高內房發債門檻。分析認為,新政對大型內房公司影響不大,但亦有意見擔憂反將刺激樓價續升。


明報記者 尉奕陽、陳偉燊

昨日市傳上交所與深交所欲提高內地房企發行公司債的監管要求,本報向某港上市內房企業知情人士證實,確實收到上述監管文件,內地兩交易所要求發債主體必須擁有AA級以上信用評級,且需滿足四個條件之一,才有資格於交易所發債。同時亦會根據資產、負債比率、純利、營收與存貨等五個指標對有資格發債的房企進行再分類(見表),並據此進行進一步管控。


設風險指標 不受理「風險類」房企發債

根據新規,對於被分為「正常類」的房企,上交所會給予正常審核;而「關注類」則需披露項目具體細節,明確一些契約條款或增信措施;原則上不受理「風險類」發債主體,需要增加信用度至AA+及以上後,再按「關注類」審核要求進行審核。


目前於交易所申報的發債企業中,有53家不符合基礎要求,在111間符合要求的企業中,12間被劃入「風險類」,25家被歸為「關注類」。其中,五礦地產被定位「關注類」,在港上市的主要大型內房企業均為「正常類」。


文件表示,內地房地產業2015年共發行公司債券4122億元人民幣(約4793億港元),佔總發債比例18.94%,今年1至7月發債5070億元人民幣(約5896億港元),佔比27.99%,隨着經濟增速下滑,需求增速放緩,行業潛在風險逐漸凸顯,新規旨在合理控制房地產企業債券融資規模,防範市場風險。


銀河證券:變相限制供應 推升樓價

內地某券商債券投資部門人士表示,內地主流房企資質較好,新規本質是要規範融資能力不健全的企業,意在規範市場秩序,評級不高的公司融資渠道會被切斷,惟亦或令資金湧向優質企業,反而變相減低優質房企融資成本,增強拿地能力。


銀河證券業務發展董事羅尚沛表示,就算內地有意限制房企發債,惟新規在遏制房企購買土地的同時,變相限制內地住宅供應,在內地住宅剛需火熱之際,新政或會刺激樓價進一步爆升,有「落錯藥」之嫌。他認為,在供求失衡下,「對症下藥」的最佳做法始終是增加住宅供應。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