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健:是誰把包工頭逼到要劫款還債?長青網文章

2016年09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9月26日 06:35
2016年09月2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早前一則劫持運鈔車案件的報道,讀得人五味雜陳。9月7日下午,遼寧省大石橋市運鈔車司機李緒義,將運鈔車和車內的600萬巨款一起劫走。三四個小時後,李緒義被警方抓獲,被劫錢款全部追回。


事後,其親友稱,受巨額債務所迫,李緒義才會鋌而走險。其叔父對傳媒表示,2011年左右,李緒義開始幫助母親打理位於大石橋市虎莊鎮、黑龍江省鶴崗市某林業局的兩個保障房(相當於公屋或居屋)地盤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外判方沒能迅速結算工程款,但李緒義母子沒有拖欠建築工人工資,並按時支付材料款等費用。債務愈滾愈大,李緒義曾試圖開洗車行等賺錢還債,卻屢屢失敗,深陷高利貸泥潭。


從警方公布的視頻看,李緒義劫走600萬巨款後,逐戶找到債主還錢。在一個債主處,他扔下了30萬元。


很多內地傳媒把報道重點放在劫運鈔車,但筆者認為核心是李緒義參與的那兩個保障房項目外判方拖欠建設款,也就是說,核心矛盾在政府與承建商之間。


過去幾年,每近春節,中央政府和傳媒就會關心「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但當矛頭指向那些所謂的「無良」承建商、包工頭的時候,又有多少人關心過,作為外判方的政府部門,是否按時結算了費用呢?如果沒有,那「無良」的到底是誰呢?說到底,若不揣測地方政府腐敗的可能性,那麼李緒義的悲劇,不過是中國經濟較落後地區債務風險積聚所釀的苦果。


誰該為好大喜功式的基建買單?

自2008年「大水漫灌」以來,已有8年之久,隨着土地財政風光不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岌岌可危。為了緩解壓力,中央真可謂是煞費苦心。先是推出了地方債置換的方案,允許地方政府將即將到期的債務與銀行進行置換,旨在延長還款期限、降低融資成本,讓這套龐氏把戲不至於過快崩盤。


今年,又轟轟烈烈地推廣起了「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表面上是建設方獲得經營權,實現公私合作的體制創新,但實際上仍然着眼於兩點:拉長債務期、降低地方政府融資成本,為地方債務平台問題尋求迴旋餘地。但令人擔憂的是,很多三四線城市,甚至是鄉鎮級政府,手上拿不出可成為「現金奶牛」的PPP項目,參與企業後期能否獲得穩定現金流以覆蓋開發、建設成本,尚待觀察。


地方債務轉換不過是將風險轉嫁給銀行,而PPP最後的結果則可能是拉企業墊背。說到底,最好的情况不過是「緩兵之計」,並未能化解核心矛盾,也沒能觸及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誰該為好大喜功式的基建買單?是政府?是銀行?是企業?還是千千萬萬像李緒義那樣的小包工頭們?


作者是內地資深傳媒人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