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近年的民主化研究,開始確認全球的民主化已進入困境,所謂第三波的退潮(the third reverse wave)已出現。有關的提法在大約10年前開始,後來因為2009至2010年爆發了「阿拉伯之春」,樂觀情緒高漲而暫為緩和,但「阿拉伯之春」沒有真正令中東民主化,部分國家如埃及更出現倒退,令學界的判斷出現轉變。
所謂第三波退潮,倒不是說有大量國家由民主變成專制,而是不少專制國家更加高壓(例如中國),不少半威權國家愈來愈牢固(像俄羅斯),民主素質(quality of democracy)的不同層面例如法治和公民自由等持續惡化,令人覺得距離自由民主的政體之路愈來愈遙遠。
最大危險是習以為常
不同學者認為半威權政權的最大陷阱,是在長期半紅不黑的狀况下,很多人出現「過渡疲勞」(transition fatigue),喪失動力持續爭取制度改革。另一問題是民眾對很多不合理安排習以為常,慢慢接受現狀視為常態。群眾對各種不公義事件或自由權利的侵害,初則憤怒,繼而習慣,然後冷漠和接受現狀,並將之合理化以自我解嘲,最後是對出來抗爭的人持一種鄙視嘲弄的態度。半威權體制由是可以永續,以至持續鞏固。
香港的有限選舉帶給人驚喜的地方,就在於像去年的區議會選舉或今年的立法會選舉,偶爾會有一種能量的爆發,顯示很多市民仍然存有希望,覺得自己的力量可以改變政治前景。我日前看電視新聞,俄羅斯國會選舉前訪問某選民,她說覺得投票沒用,因為政府似乎已經控制一切。事實上這選舉當然不是無關痛癢的,普京的政黨就在這次投票率不足五成的選舉中多贏了超過100席,拿得超過四分之三議席,因而可以隨意修憲了。
ABC之外的政治議程
這次立法會選舉迸發的公民能量,如何可以承載以推動社會改革進步呢?
今屆立法會選舉,主要議題其實只有一個:反對梁振英連任。投票支持反對派候選人的選民,希望增加制衡、反對和抗爭的力量。港獨議題雖然引人注目,但是由於不少候選人其實都沒有明確表明支持港獨,選舉論壇也未見有效的辯論,並沒有真正成為主要選舉議題。在ABC的大纛下,很多民生問題和政策討論都在這次選舉中靠邊站,而代表基層的力量(包括一眾基層民主派如民協、街工和工黨,和建制派的工聯會)都戰績低落。
但近數月的政治發展都顯示:梁振英似乎已經喪失所有的政治支持,而對近月來各種不利形勢和醜聞,差不多完全沒有還擊之力,也不見有政治力量出來支撐他以扭轉頹勢,甚至有傳言說他將連當候選人的資格也沒有。對公民社會和反對派而言,如果梁振英明年連任,當然只能走向全面的抗爭,捍衛香港的核心價值、基本自由、社會自主與香港自治。如果梁振英競逐連任,短期目標也會是盡力以各種方法阻止其連任,包括在選委層面作各種的合縱連橫。
但如果梁振英根本連選也不能選呢?那麼反對派的短期和中期目標還剩下什麼?以即將來臨的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為例,反對派要發動人參選,短期內號召口號當然是ABC,但這群手握投票特權的非建制派選委,將來投票時,除了ABC外的投票標準是什麼呢?要選出一個什麼樣的特首,以什麼方針和政策綱領管治香港到2022呢?如果梁振英不會連任,3個月內,可能貫穿整個立法會選舉的議題就會完結。
新的危險與制度改革
這是一個新的危險。經歷過梁振英後,小圈子產生一個曾俊華或者曾鈺成,大家都已經額手稱慶,舒一大口氣。慢慢公眾會習以為常的喪失了改革體制的動力,只將希望寄託在一個沒有那麼糟糕的人身上。
這不是沒有發生過的。2005年董建華下台,曾蔭權上台後令社會動員短期內靜了下來,但2005至2012年曾蔭權當特首的7年,正是新自由主義最肆虐的時期。領匯上市、貧富懸殊加劇、中港加速融合,房價高升,累積很大的民怨至梁振英一朝。然後周而復始,民怨爆發,差勁的領導人下台,新的較受歡迎面孔捱它兩三年,然後管治危機再現,但體制沒有改變,甚至因為各種扭曲已經愈陷愈深,民眾可以接受的扭曲也會愈來愈多,社會其實已經比前倒退了。
新一代抗爭者進入議會,會有更多持續的有效抗爭,可以繼續暴露現體制的不公義不合理,令不民主的政體持續陷於危機中,但要推動根本的政經制度改革,需要有更深的思考和新的進路。我甚至覺得香港的政治現况已到了某個狀况:反對派已經不需要挑戰現體制的認受性,因為大家都知道它的認受性已經所剩無幾;不需要再暴露政府高層缺乏誠信,一個已經在破產狀態的人是不能再破產的;也不需要努力暴露政權的危機,因為政權會主動為自己製造危機。問題是:政權出現危機不代表我們可以改變制度,有新的制度取而代之。我們除了重複的暴露現體制「唔掂」外,究竟如何可以推動根本的制度改革?
下一階段的綱領
揭露橫洲事件後的官商鄉黑當然重要,但大家都應該知道這只是整個腐敗體制的冰山一角,大家都會知道現存的政經體制不改,同類的事件會持續出現,因為功能界別和選舉委員會的選舉辦法,本來就是造就大量官商政與其他既得利益集團互相勾結的制度基礎。
反對派和公民社會,是時候思考在下一階段如何結集力量,提出新的綱領和主張,可以在「倒梁」之後推動根本的制度改革。第一步可能是思考如何把2017年的特首選戰,變為指向消滅選舉委員會制度的戰爭。不要讓自己參選選委,變得熟能生巧,令公眾對這台戲習以為常,年復一年的看下去。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所謂第三波退潮,倒不是說有大量國家由民主變成專制,而是不少專制國家更加高壓(例如中國),不少半威權國家愈來愈牢固(像俄羅斯),民主素質(quality of democracy)的不同層面例如法治和公民自由等持續惡化,令人覺得距離自由民主的政體之路愈來愈遙遠。
最大危險是習以為常
不同學者認為半威權政權的最大陷阱,是在長期半紅不黑的狀况下,很多人出現「過渡疲勞」(transition fatigue),喪失動力持續爭取制度改革。另一問題是民眾對很多不合理安排習以為常,慢慢接受現狀視為常態。群眾對各種不公義事件或自由權利的侵害,初則憤怒,繼而習慣,然後冷漠和接受現狀,並將之合理化以自我解嘲,最後是對出來抗爭的人持一種鄙視嘲弄的態度。半威權體制由是可以永續,以至持續鞏固。
香港的有限選舉帶給人驚喜的地方,就在於像去年的區議會選舉或今年的立法會選舉,偶爾會有一種能量的爆發,顯示很多市民仍然存有希望,覺得自己的力量可以改變政治前景。我日前看電視新聞,俄羅斯國會選舉前訪問某選民,她說覺得投票沒用,因為政府似乎已經控制一切。事實上這選舉當然不是無關痛癢的,普京的政黨就在這次投票率不足五成的選舉中多贏了超過100席,拿得超過四分之三議席,因而可以隨意修憲了。
ABC之外的政治議程
這次立法會選舉迸發的公民能量,如何可以承載以推動社會改革進步呢?
今屆立法會選舉,主要議題其實只有一個:反對梁振英連任。投票支持反對派候選人的選民,希望增加制衡、反對和抗爭的力量。港獨議題雖然引人注目,但是由於不少候選人其實都沒有明確表明支持港獨,選舉論壇也未見有效的辯論,並沒有真正成為主要選舉議題。在ABC的大纛下,很多民生問題和政策討論都在這次選舉中靠邊站,而代表基層的力量(包括一眾基層民主派如民協、街工和工黨,和建制派的工聯會)都戰績低落。
但近數月的政治發展都顯示:梁振英似乎已經喪失所有的政治支持,而對近月來各種不利形勢和醜聞,差不多完全沒有還擊之力,也不見有政治力量出來支撐他以扭轉頹勢,甚至有傳言說他將連當候選人的資格也沒有。對公民社會和反對派而言,如果梁振英明年連任,當然只能走向全面的抗爭,捍衛香港的核心價值、基本自由、社會自主與香港自治。如果梁振英競逐連任,短期目標也會是盡力以各種方法阻止其連任,包括在選委層面作各種的合縱連橫。
但如果梁振英根本連選也不能選呢?那麼反對派的短期和中期目標還剩下什麼?以即將來臨的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為例,反對派要發動人參選,短期內號召口號當然是ABC,但這群手握投票特權的非建制派選委,將來投票時,除了ABC外的投票標準是什麼呢?要選出一個什麼樣的特首,以什麼方針和政策綱領管治香港到2022呢?如果梁振英不會連任,3個月內,可能貫穿整個立法會選舉的議題就會完結。
新的危險與制度改革
這是一個新的危險。經歷過梁振英後,小圈子產生一個曾俊華或者曾鈺成,大家都已經額手稱慶,舒一大口氣。慢慢公眾會習以為常的喪失了改革體制的動力,只將希望寄託在一個沒有那麼糟糕的人身上。
這不是沒有發生過的。2005年董建華下台,曾蔭權上台後令社會動員短期內靜了下來,但2005至2012年曾蔭權當特首的7年,正是新自由主義最肆虐的時期。領匯上市、貧富懸殊加劇、中港加速融合,房價高升,累積很大的民怨至梁振英一朝。然後周而復始,民怨爆發,差勁的領導人下台,新的較受歡迎面孔捱它兩三年,然後管治危機再現,但體制沒有改變,甚至因為各種扭曲已經愈陷愈深,民眾可以接受的扭曲也會愈來愈多,社會其實已經比前倒退了。
新一代抗爭者進入議會,會有更多持續的有效抗爭,可以繼續暴露現體制的不公義不合理,令不民主的政體持續陷於危機中,但要推動根本的政經制度改革,需要有更深的思考和新的進路。我甚至覺得香港的政治現况已到了某個狀况:反對派已經不需要挑戰現體制的認受性,因為大家都知道它的認受性已經所剩無幾;不需要再暴露政府高層缺乏誠信,一個已經在破產狀態的人是不能再破產的;也不需要努力暴露政權的危機,因為政權會主動為自己製造危機。問題是:政權出現危機不代表我們可以改變制度,有新的制度取而代之。我們除了重複的暴露現體制「唔掂」外,究竟如何可以推動根本的制度改革?
下一階段的綱領
揭露橫洲事件後的官商鄉黑當然重要,但大家都應該知道這只是整個腐敗體制的冰山一角,大家都會知道現存的政經體制不改,同類的事件會持續出現,因為功能界別和選舉委員會的選舉辦法,本來就是造就大量官商政與其他既得利益集團互相勾結的制度基礎。
反對派和公民社會,是時候思考在下一階段如何結集力量,提出新的綱領和主張,可以在「倒梁」之後推動根本的制度改革。第一步可能是思考如何把2017年的特首選戰,變為指向消滅選舉委員會制度的戰爭。不要讓自己參選選委,變得熟能生巧,令公眾對這台戲習以為常,年復一年的看下去。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