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默克爾表達悔意 難民問題難善了長青網文章

2016年09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9月25日 06:35
2016年09月25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過去兩周,在歐洲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歐盟在斯洛伐克召開英國脫歐後的首次峰會,內部矛盾更加突顯;另一件事是德國總理默克爾首度對自己的難民政策表示「悔意」。而兩件事、特別是後一件事,勢必對全球共同面臨的難民潮問題產生深遠的影響。


自從中東難民潮爆發以來,德國一直以最堅定的接納態度著稱,去年一年,德國共接納約110萬難民。今年上半年,又收到近40萬的庇護申請。儘管巨額安置費用令政府與民眾、聯邦與各州之間以及各黨派之間產生重大分歧,但默克爾卻力排眾議,還喊出了「我們做得到(Wir schaffen das)」的口號。大概是想當年兩德統一時,偌大的東德都可順利融合,接收幾百萬難民亦非難事。


難民政策低估難度

內外交困被迫低頭

平情而論,默克爾的難民政策並非純粹道德考量,也有一定的現實原因。首先,接收難民符合德國和歐盟的憲政原則,屬政治正確的選擇,作為歐盟領袖,面對一些成員國的猶豫不決,德國作出表態也是責無旁貸;其次,輸入一定數量的青壯年外來移民,可以彌補德國本身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化導致的勞動力不足;第三,德國原有的穆斯林社區與難民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些穆斯林社區已成為重要的選票來源;第四,大量與移民相關的非政府組織、人權團體以及律師界和社服界的壓力,也對默克爾的難民政策有重要影響。


但這種來者不拒的難民政策,顯然低估了甄別以及融入的難度。兩年來,陸續發生在歐洲國家的涉及難民的暴力事件不斷刺激德國人的神經。今年7月,類似的暴力事件相繼在德國境內發生,連香港遊客都成為受害者,令默克爾的難民政策備受質疑,她終於在地方選舉中受到了教訓。


本月初,默克爾領導的執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在其政治大本營梅克倫堡-前波莫瑞(Mecklenburg-Vorpommern)州議會選舉中,被首次參選的極右反移民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超越,是本世紀以來表現最差的一次。而在上周日(18日)的柏林州議會選舉中,聯合執政的社民黨(SPD)和基民盟的得票率亦跌至歷史新低。而另類選擇黨則獲得14.2%的選票,首度進入州議會。


面對這連串慘敗,默克爾首度對自己的難民政策表達悔意。她的這一表態,是在內外交困之下的被迫低頭。在外部,歐盟成員國間有關難民政策的嫌隙在剛結束的歐盟峰會上愈趨明顯,峰會前盧森堡外相一度揚言要將反移民的匈牙利踢出歐盟;由於峰會默許中歐4國拒絕移民配額,令滯留大批難民的希臘和意大利十分不滿,意大利總理倫齊(Matteo Renzi)會後更拒絕與德法領袖一同見記者;而意大利下月的修憲公投,被視為與英國脫歐公投威力相同的「計時炸彈」。


政策微調勢在必行

釜底抽薪知易行難

在國內,默克爾除面對極右政黨崛起的挑戰,還面對執政聯盟內部的競爭。在過去一年裏,巴伐利亞州執政伙伴基督教社會聯盟(CSU)黨主席澤霍夫(Horst Seehofer)就不斷地批評她的難民政策,因為該州受難民危機衝擊最大,香港遊客一家火車遇襲事件就發生在巴州。有分析認為,執政聯盟內部的反對暗湧,才是導致默克爾重新審視其難民政策的主要原因。


62歲的默克爾在11年前當選總理時曾經表示,她希望能在適當時機退出政壇。現在的問題已不是她能否在明年9月再次連任,而是她想不想再競選連任。為了執政聯盟和歐盟的團結,一些德國評論家已經開始認真討論默克爾時代是否終結。


當然,默克爾也重申,德國不能漠視難民危機,假如因信仰差異而禁止難民進入,與德國憲法或基民盟的道德基礎均有牴觸。顯示她不會對難民政策改弦易轍,甚至不會設定接收上限。


但德國的難民政策作出調整已是勢在必行,而且必然會對歐盟的難民政策產生影響。下一步歐洲雖然不會關閉大門,但會對一般的經濟難民說「不」;而加強移民甄別、防止恐怖分子滲入已成為首要任務;而在協助難民融入社會的同時,盡量減少對本國民眾的滋擾,難民政策才可以持續。


但是,這涉及範圍更廣的國際合作,包括需要難民遷徙沿途的土耳其及巴爾幹各國的大力協助,同時也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去妥善安置與融合難民,可謂知易行難。


更難的是,敘利亞的戰火一日不熄,中東恐怖極端勢力一日不滅,全球經濟低迷走勢一日不好轉,歐洲面對的難民問題就不會從根本上解決。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