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筆陣:一國兩制與The Matrix \文:袁彌昌長青網文章

2016年09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9月24日 06:35
2016年09月24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文章】前一陣子,面書彈出了幾篇說人們沒有看懂《廿二世紀殺人網絡》三部曲(The Matrix,又名《黑客帝國》)而為這電影系列作深度解讀的網上文章,這些文章水平頗高,道出了電影的背後含意。作為這系列的愛好者,筆者一直有對之作不同方面的聯想與解讀,當中最明顯的隱喻莫過於Matrix(母體x陣,其字義本就是子宮,下稱母體)意味着資本主義對人類的剝削與操控,不過這隱喻也實在太沒趣了,細想之下,才發現將電影的隱喻放在一國兩制之上,好像更具啟示作用。


有一位網上作者說得很對:觀眾認為電影中人類被單純當成電池來使用是可笑的,因為機器文明所缺乏的不是能源──「它們的智能使得它們在利用現有的科學理論製造出技術成果方面的能力極其強大,可以將一切現有的技術都發展到淋漓盡致的地步,遠遠超過人類,從而把人類打的一敗塗地,但是它們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在真正的創造性方面有所缺乏,可以利用現有的人類提供的理論發展技術,卻沒有辦法提出全新的更高級的理論」,所以機器文明難以出現真正革命性的進步。出於這原因,它們設立「母體」來設法解決這問題,「利用人類在母體中產生的創新的思想火花,為自己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動力,這是母體作為能源的真實用意」。


一國兩制與制度創新

在這種意義上說,大陸就是電影中的機器文明,而香港就是人類文明,兩者截然不同:機器文明雖比較刻板,但有後來居上之勢;人類文明層次雖高,卻僅存錫安城(Zion)一個城市。這等於大陸需要香港為之進行制度創新,期望長遠獲得能徹底擺脫香港,獨立進行創新的能力,一國兩制就是這麼的一個系統。如果運行順利,大陸可把香港一直利用下去,但在實際操作上,卻非如此順利,其任務在需要研究如何獲得創新能力之餘,又要保證國家本身的安全,防止出現無法預料和控制的結果。「所以機器智能文明實際上處於兩難境地,嚴格執行無用程序刪除或限制的原則,則他們文明永遠只能在一個水平上重複,而不會出現真正革命性的進步。但如果不嚴格執行這個原則,那麼他們的整個文明本身的生存都有可能受到威脅」。


面對這兩難局面,「對於機器智能文明來說,他們的思維嚴格遵循邏輯運算,而且一旦發現無用的思維或程序,總是加以刪除或限制」,這種思維的象徵就是第二集登場的Architect(建築師),他一開始的想法總是要由上至下決定整個系統的性質與走向,以致他設計的第一個版本的母體,由於其設定太烏托邦、太完美而崩潰了,之後他在第二個版本中嘗試模擬人類本來的社會面貌,卻因為太反烏托邦、太黑暗而又一次崩潰。


沒有系統能夠一成不變

之後Architect想到了解決辦法,首先是母體不能一成不變,必須具備定期升級功能,要達到這一點,Architect設計了Oracle(先知)這程式,專門負責研究人類心理,促成母體升級,並且容許人類選擇──就像先知給予人們暗示,但不能替他們選擇,選擇本身還是取決於人們的主觀意願,儘管主觀意願極易受暗示所影響。另一方面,The One(救世主)表面上雖然反抗母體,但這救世主預言實際上卻是Architect和Oracle設計的一個回饋和穩定機制,在每個循環裏將人類心理和人類文明的最新狀况傳回並更新機器的源碼(the Source),令母體得以重啟(reboot),達致一個新的平衡,而奇洛李維斯所飾演的主角Neo已是這機制下的第6位救世主。


由此可見,Oracle與Architect固然屬一陰一陽、一軟一硬,但實質上他們兩者以至於人類反抗基地錫安城及救世主,均是系統的重要構成部分和機制,有其積極意義和作用,缺一不可。同一道理,中央的治港方針由一開始比較放任,到現在主動介入,最終必須進化到軟硬兼施,到時候它將體會到其實泛民也好,反對派也好,甚至是本土或港獨分子,在系統內皆有其積極意義,具重要的回饋與穩定作用,只視乎懂不懂使用而已。


鑑於Architect一開始追求一個超穩定系統,所以發展出一旦發現無用的思維或程序,就加以刪除或限制的傾向,而特工史密夫(Agent Smith)在系統中的角色就是消滅一切危害母體運行的異常程式。可是救世主的出現所引發的副作用而令史密夫發生異變,成為連Architect都無法捕捉的病毒程式,且不說史密夫自己也因對異常程式的恨意而逐漸變質──這一切與中央在回歸後實行強硬路線的(預期與意外)效果幾乎如出一轍,但產生出來的「異變」到現在卻難以收拾。


誠然,Oracle的路線也不一定是一帆風順的。讀者可否記得在電影中出現了一個窮奢極欲的法國人Merovingian?他實際上是Oracle很早以前製造的一個失敗的實驗品,只模仿了人類的貪婪和工具理性。他抱着「你的前任們都沒能動得了我,你也一樣」的態度,對機器與人類之間的鬥爭漠不關心,只懂唯利是圖。情况有如中央當初刻意籠絡和統戰地產商和大財團,卻平白給予他們牟取暴利的機會,不能達到預期效果之餘,更令香港情况惡化。


尋找達致和平共存的籌碼

跟之前的5位救世主不同,Neo沒有選擇直接回歸機器的源碼,因為他看出發生異變、對機器世界不斷造成破壞的史密夫,只有他才收拾得了。另一方面,他亦意識到母體的進化程度差不多已不需要人類了,因此更須確保錫安城的人類不被滅絕,所以他想出以消滅史密夫,作為保存錫安城人類的籌碼。換言之,是史密夫造就了機器與人類和平共存的機會。所以Neo到機器城找機器大帝談判,機器大帝接受其條件,於是Neo進入母體,與史密夫同歸於盡,同時回歸源碼,令母體革命(Matrix Revolution)得以完成。


在這過程中,「機器和人類都認識到,不能阻止人類和程式的選擇,人類有權利選擇生活在Matrix中還是生活在真實中,機器要徹底消滅所有寧願生活在真實中的人是不可能的,而人類要消滅機器,要所有人都回到真實生活中也是不可能的,畢竟絕大多數人願意生活在Matrix中」。此外,對於那些有潛力發展成為真正創新,卻不為設計者原來目的而存在的程式,母體也改變了其徹底消滅的做法,反而着手發展下去,使它們不致被埋沒,因而在電影最後印度裔小女孩Sati不再逃亡,而與Oracle在一起,並編寫出朝陽程式,光芒四射,意味着機器和人類終能和平共處,開展歷史新一頁。


說穿了,電影中母體的進化也就是管治模式的進化。Architect認識到強硬僵化模式的不足,就先加上Oracle負責研究人類心理,繼而以The One來加強系統的回饋,定期為母體升級更新,最後再接納和發展不為設計者原來目的而存在的創新程式,迎來一個和平共贏的母體。


「新香港人」與中華文明復興

目前中央大概處於認識到其模式的不足和開始加深了解港人心理之間的階段,在目前「版本」裏,中央開始承認並接納一些反對派(如泛民),但仍不能接受如錫安城和Neo般的本土港獨分子的存在。然而,只要其管治模式一路進化下去,拋棄抱殘守缺、恢復舊模式的心態,終會意識到願意留在一國兩制(母體)中的港人實佔絕大多數,而剩下的一小撮人對往後的制度創新亦非常重要──能夠將他們逐步納入合法的制度框架,即代表制度進化的成功──如此一來,將來的「新香港人」毋須再以Neo般的抗爭者身分自居,而可以像印度裔小女孩Sati一樣,在體制內為社會帶來發展與創新。


中央也須明白,一國兩制的進化也是中華文明的進化,兩者一體兩面、共榮共枯,不同的人只是在自覺或不自覺下以不同形式在踐行這目標而已,因而毋須將他們推向對立面,打成反對派,斷絕與他們的溝通之路。就如《三略》所云:「能柔能剛,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純柔純弱,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唯有能柔能剛、能弱能強,方可實現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


袁彌昌

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講師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