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立法會選舉早已有結果,無論站在哪個立場、角度來看,都必須承認新一屆立法會將會有一些新意。至於它的新所指何物?新在哪些地方?則大家可能各有不同看法,這可以是一個辯論題目。
是三分天下?這可能言之過早。是「本土」抬頭?但「本土」並非只得一派,在好些議題上未必會有一致意見。是年輕議員促成世代更替?不過好些所謂的「議會新丁」,又並不真的是那麼年輕。究竟應該怎樣理解新一屆立法會的新元素,其實很值得思考,同時也很有期待。
強調代際矛盾 忽視世代內部不一致
當然,我所講的新元素,並非單項,而可以是眾數。而在眾多新的可能性之中,我最感興趣和好奇的,是在未來的日子裏,社會上不同背景的年輕人(由中學生、大學生,到在職青年,當中不論是否選民)將會怎樣跟新一屆議會──尤其是那批「議會新丁」──進行互動。我完全明白,所謂「議會新丁」本身並不是一個政治組合,究竟他們之間是否會有興趣溝通、嘗試合作,也是一個疑問。同時,「新丁」之中有身屬傳統泛民政黨,未必會成為坊間青年大眾所期望的創新人物。所以,這裏所談的新一屆議會與社會上的青年的互動,難免是一種有點兒簡化的描寫。不過,話雖如此,我還是覺得這樣的提問,應該有點意思。
過去我們談世代,傾向於強調代際的(即不同世代之間的)差異、矛盾、分歧,而較少了解在一代人之內,當中不同背景的成員之間又有何不一樣的利益、立場、見解。於是,當我們見到年輕候選人進入議會時,即時聯想到的議題就是世代更替,假設他們都是同一個政治面貌,社會上的青年的利益和關懷相當接近,而通過前者將青年的議程帶進議事堂。而下一個提問的問題就是代際矛盾與衝突。我想指出的是,這種分析與討論忽視了世代內部的不一致性,同時也很少認真看看,究竟在同一代人之內,他們有何討論?存在什麼樣的差異?
不同取向的「本土」值得留意
在新一屆的立法會裏,值得留意的不是出現了「本土派」,而是存在不同取向的「本土」。從2010年前後走過來,香港的政治環境、氣氛以至政治主張上的光譜,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個變化之所以重大,是因為過去很多被壓抑的想法,突然出現了一次「爆炸」,一時之間各種想法都放在枱面,不再收收藏藏,又或者婉轉間接。嚴格來說,很多想法還未可界定為政治主張,更談不上什麼意識形態、綱領,但在特區政府權威衰落的環境裏,挑戰現存制度並不需要很完整的主張,於是各種說法都能夠在坊間引起一些迴響,並在社會上流傳、擴散。對很多建制中人(尤其是親北京者)而言,不同取向的「本土」本質上均屬同類,蛇鼠一窩,都是要打擊的敵人,自然沒有興趣了解其不一致性的含意。但對其他人來說,則應該認真對待這個題目。
在過去6、7年的時間裏,「本土」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政治取態,到該詞本身的含意所發生的變化,再而在該旗幟底下出現價值、主張上的分歧,大可成為一個社會研究的題目。而在立法會選舉之前,一直是「勇武」搶得主導,而時下年輕人所謂的「左膠」一翼,則節節敗退。或者正是前者得勢不饒人,露出真面目與性情的關係,反幫助了後者在略為弱勢的情况下取得較想像中多的選票。究竟應該如何解讀選民在「本土」各派中作出選擇,這有待更多統計數據以幫助分析。在此我想指出的是,議會內存在不同的「本土」的想法,為現時社會上的政治討論打開了新的維度,促使市民──尤其是年輕人──認真想想自己在很多大旗幟、大口號以外,其實有何訴求?打算採取哪些手段來改變這個政治環境?究竟有沒有需要發展出短、中、長期的計劃?
或者讀者會問:以上討論的出現並非必然,「議會新丁」的出現不一定會刺激討論。回應這個問題,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第一「勇武派」不會輕易放過「左膠」,他們一定會找機會證明「左膠」空有姿勢、虛有其表,表面上是激進,實質上與傳統泛民無異;第二、所謂的「左膠」者不可能長期在民生、資源分配問題上沒有具體的主張,他們或遲或早需要正面面對同代人的利益、立場和意識形態(公義總不能長期只是個抽象概念,而年輕一代是否真的願意在具體利益問題上接受妥協,大家拭目以待)。「議會新丁」總要面對他們的群眾,而青年群眾也要面對那些視為代表他們的利益的代言人。到時候,他們會被視為叛徒、變質(成為了建制一部分)?還是得到認同,並在香港打開一個全新的社會政策討論議程?無論如何,這都是當傳統泛民扮演反對派角色時無法產生的效果(因為只要挖苦泛民便等於表達了意見,深入的東西很快便拋諸腦後)。
很多人不太了解年輕人具體訴求
在現在的年輕人當中,最為缺乏的正是同代人內部的討論。相信也是因為這一點,其實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年輕人在一些大題目以外,具體而言有何訴求、計劃。有些年輕人並不同意青年運動領袖的主張,但不想捲入無謂的爭論,索性避開;很多不一定贊同運動及運動領袖的做法,但更不喜歡北京和特區政府,於是靜觀其變;好些認同社會運動,要爭取更大改變;也有不少嫌社會運動未夠激烈,需要尋找更大衝擊力的手段……很多時候他們只要回應北京,跟特區政府進行抗爭,已忙個不了,以連串的行動替代深層的討論;行動就是立場與主張,其他的東西大可擱置一旁,而新聞媒體也沒有興趣了解他們在短、中期內有何目標。真正討論如何打造一個較理想的香港社會,長期都只是作為一個題目,而沒有探討。
「議會新丁」們總不會甘心於扮演新的泛民罷。且看他們如何自覺或不自覺地引發新的政治討論。
作者是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講座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是三分天下?這可能言之過早。是「本土」抬頭?但「本土」並非只得一派,在好些議題上未必會有一致意見。是年輕議員促成世代更替?不過好些所謂的「議會新丁」,又並不真的是那麼年輕。究竟應該怎樣理解新一屆立法會的新元素,其實很值得思考,同時也很有期待。
強調代際矛盾 忽視世代內部不一致
當然,我所講的新元素,並非單項,而可以是眾數。而在眾多新的可能性之中,我最感興趣和好奇的,是在未來的日子裏,社會上不同背景的年輕人(由中學生、大學生,到在職青年,當中不論是否選民)將會怎樣跟新一屆議會──尤其是那批「議會新丁」──進行互動。我完全明白,所謂「議會新丁」本身並不是一個政治組合,究竟他們之間是否會有興趣溝通、嘗試合作,也是一個疑問。同時,「新丁」之中有身屬傳統泛民政黨,未必會成為坊間青年大眾所期望的創新人物。所以,這裏所談的新一屆議會與社會上的青年的互動,難免是一種有點兒簡化的描寫。不過,話雖如此,我還是覺得這樣的提問,應該有點意思。
過去我們談世代,傾向於強調代際的(即不同世代之間的)差異、矛盾、分歧,而較少了解在一代人之內,當中不同背景的成員之間又有何不一樣的利益、立場、見解。於是,當我們見到年輕候選人進入議會時,即時聯想到的議題就是世代更替,假設他們都是同一個政治面貌,社會上的青年的利益和關懷相當接近,而通過前者將青年的議程帶進議事堂。而下一個提問的問題就是代際矛盾與衝突。我想指出的是,這種分析與討論忽視了世代內部的不一致性,同時也很少認真看看,究竟在同一代人之內,他們有何討論?存在什麼樣的差異?
不同取向的「本土」值得留意
在新一屆的立法會裏,值得留意的不是出現了「本土派」,而是存在不同取向的「本土」。從2010年前後走過來,香港的政治環境、氣氛以至政治主張上的光譜,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個變化之所以重大,是因為過去很多被壓抑的想法,突然出現了一次「爆炸」,一時之間各種想法都放在枱面,不再收收藏藏,又或者婉轉間接。嚴格來說,很多想法還未可界定為政治主張,更談不上什麼意識形態、綱領,但在特區政府權威衰落的環境裏,挑戰現存制度並不需要很完整的主張,於是各種說法都能夠在坊間引起一些迴響,並在社會上流傳、擴散。對很多建制中人(尤其是親北京者)而言,不同取向的「本土」本質上均屬同類,蛇鼠一窩,都是要打擊的敵人,自然沒有興趣了解其不一致性的含意。但對其他人來說,則應該認真對待這個題目。
在過去6、7年的時間裏,「本土」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政治取態,到該詞本身的含意所發生的變化,再而在該旗幟底下出現價值、主張上的分歧,大可成為一個社會研究的題目。而在立法會選舉之前,一直是「勇武」搶得主導,而時下年輕人所謂的「左膠」一翼,則節節敗退。或者正是前者得勢不饒人,露出真面目與性情的關係,反幫助了後者在略為弱勢的情况下取得較想像中多的選票。究竟應該如何解讀選民在「本土」各派中作出選擇,這有待更多統計數據以幫助分析。在此我想指出的是,議會內存在不同的「本土」的想法,為現時社會上的政治討論打開了新的維度,促使市民──尤其是年輕人──認真想想自己在很多大旗幟、大口號以外,其實有何訴求?打算採取哪些手段來改變這個政治環境?究竟有沒有需要發展出短、中、長期的計劃?
或者讀者會問:以上討論的出現並非必然,「議會新丁」的出現不一定會刺激討論。回應這個問題,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第一「勇武派」不會輕易放過「左膠」,他們一定會找機會證明「左膠」空有姿勢、虛有其表,表面上是激進,實質上與傳統泛民無異;第二、所謂的「左膠」者不可能長期在民生、資源分配問題上沒有具體的主張,他們或遲或早需要正面面對同代人的利益、立場和意識形態(公義總不能長期只是個抽象概念,而年輕一代是否真的願意在具體利益問題上接受妥協,大家拭目以待)。「議會新丁」總要面對他們的群眾,而青年群眾也要面對那些視為代表他們的利益的代言人。到時候,他們會被視為叛徒、變質(成為了建制一部分)?還是得到認同,並在香港打開一個全新的社會政策討論議程?無論如何,這都是當傳統泛民扮演反對派角色時無法產生的效果(因為只要挖苦泛民便等於表達了意見,深入的東西很快便拋諸腦後)。
很多人不太了解年輕人具體訴求
在現在的年輕人當中,最為缺乏的正是同代人內部的討論。相信也是因為這一點,其實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年輕人在一些大題目以外,具體而言有何訴求、計劃。有些年輕人並不同意青年運動領袖的主張,但不想捲入無謂的爭論,索性避開;很多不一定贊同運動及運動領袖的做法,但更不喜歡北京和特區政府,於是靜觀其變;好些認同社會運動,要爭取更大改變;也有不少嫌社會運動未夠激烈,需要尋找更大衝擊力的手段……很多時候他們只要回應北京,跟特區政府進行抗爭,已忙個不了,以連串的行動替代深層的討論;行動就是立場與主張,其他的東西大可擱置一旁,而新聞媒體也沒有興趣了解他們在短、中期內有何目標。真正討論如何打造一個較理想的香港社會,長期都只是作為一個題目,而沒有探討。
「議會新丁」們總不會甘心於扮演新的泛民罷。且看他們如何自覺或不自覺地引發新的政治討論。
作者是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講座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