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近日有關港獨的討論不斷深化,有論者於是提倡加強中國歷史教育。香港歷史教育應如何改革、應否定為必修科等等又再次成為社會討論熱點。不過,更引起筆者關注的是今年一名熱愛歷史文化的中學文憑試狀元放棄在港升大學,選擇到英國牛津大學攻讀歷史的小報道。遠赴英國著名學府追求理想是一件美事,但該學子放棄在香港升學的理由是香港人文氣息淡薄,實在令人心痛,筆者至今未能釋懷。我認為這則小報道更值得關心香港歷史教育的人士深切反省。
不利歷史教育發展的心態
香港社會人文氣息是否不足難以下定論,但今天的香港,歷史教育(包括中國歷史科與歷史科)的確並不是什麼顯學,修讀人數不及經濟、商業等所謂「實用」科目吃香;而在很多家長心目中,歷史是難以在社會謀生的學科。這種大氣候本來已不利香港歷史教育的發展。再加上,香港歷史教學長期被人詬病沉悶,課堂裏學生要學習與考核大量歷史事實,學生難以對學習歷史產生興趣。試想像初中已對歷史科留下了負面印象,加上一直被灌輸「歷史欠實用」的想法,修讀人數多才怪。的確,港獨思想政治上並不正確,但未改變香港青年對歷史教育觀感的情况下再加強中國歷史教育,甚或以高中必修科的方式來達到加強青年認識國家的目標,恐怕會引來更大的反感。所以,在這個議題下,以政治手段回應港獨之類的政治問題並不見得很有效。
我相信熱愛歷史文化的學子並不止上述提及過的那名文憑試狀元。香港學生不少也很沉迷歷史小說,以及歷史為主題的電玩及電影,問題是什麼令這個有利發展歷史教育的小根苗未能成長?我深信根源是大眾對歷史教育本質的認識。歷史作為一個學科,其學習過程並不是記誦一堆資料、人名、事件及因果影響,而是從歷史資料裏發現及找尋真相、思考不同史觀的歷史的看法,最後以獨立批判的態度來提出結論。無論是初中學生或是研究院博士生都應該持有這種研習的態度。初中生能力不及或初中課題太多都不能因此而放棄探究式學習,所以問題是如何推動探究學習,讓學生認識歷史其實並沒有必然的定論,讓他們從歷史爭議裏感受歷史學習的趣味。
上個月有論者於「香港01」及《明報》分別提出中史科可補通識教育科單元三「現代中國」的不足,以及讓學生認識近代以來自鴉片戰爭、洋務運動、辛亥革命、國共內戰、日本侵華、中共建國及改革開放等史實來消融港獨思想。提倡加強國史以建立民族認識乃至認同是現今其中一種主流看法,站在政治立場上並無不當;但站在教育的專業角度來看,以上看法未免把歷史簡單看成是已有定論的事實,輕視了歷史教育背後更值得追求的探究性。中國歷史科可配合通識教育科並非只強化事實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歷史教育背後所重視的探究性與通識教育科的本質與理念是不謀而合,以為歷史只重事實、通識科重探究的二分法並不正確。事實上,歷史教育與通識教育兩者都重探究性,分別只在歷史的探究以過去為核心,而通識教育的探究以當代議題為本而已。所以,為補足青年近現代史識不足而提倡強化中國歷史科的同時,我們應正確認識歷史教育的本質,否則不但無助國史教育的推廣,更難以建立學生對國史的學習興趣。
是時候全面審視課綱
古今歷史都需要探尋歷史真相。古代史由於史料相對不足,很多史實仍未弄清,探究空間其實很大。近現代史研習資料浩如煙海,而且近代史距離較近,史觀眾多,爭議頗大,所以同樣值得在中學歷史課程裏讓學生學習。反觀現時初中中國歷史科課程嚴重重古輕今,不少學校更未能教完近現代史,或止於1949年,或更甚者止於1911年。若高中不修讀中史,學生從此可能缺乏近現代史史識。既然歷史教育關係並非只是背誦,我們何不大膽想想把初中課程重整,突出歷史發展脈絡,讓老師有更多時間教授近現代史,完整地向學生交代近現代歷史發展?事實上,前線同工常指出,很多初中生升到高中後無論是否修讀高中中史科,初中時被老師逼背的史實都忘記得一乾二淨,教師的心血與收成往往不成正比。所以,我們是時候發揮專業精神,共同審視行之已久的初中中國歷史課程,以容讓更多空間讓老師進行探究教學法及進行近現代史的教學。
近現代史的教學除了需要重整課綱容讓更多空間外,更可能需要調整教學重點與方法。近現代史錯綜複雜,與其硬要學生背熟近代以來的事實,倒不如讓學生認識及掌握近現代以來的發展脈絡。近現代史研究眾多,教師可以從中抽出一些具代表性的史觀讓學生討論與分析。透過檢驗史觀的可信度來確立已認識的史實,過程中可讓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的史實來進行分析與批判,建立有說服力的觀點,從而體現歷史教育的精髓。我們容讓空間的同時,更應容讓不同的看法與價值觀。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拿出勇氣讓學生經歷、感受歷史建構過程的樂趣,讓下一代真切感受多元價值、學習如何包容。真理愈辯愈明,我們不需要擔心學生認識了中國的近現代史便會對中國留下負面印象。我認為這比單單批判通識教育如何不足,或透過行政手段加強國史教育以回應港獨思想來得更有意義。
中國歷史科所面對的「低潮」是多種因素所促成。當然教育當局有反省的空間,但我們更應發揮專業精神持守着歷史教育的本質,積極地檢視課綱提出意見。港獨思想出現的確是時候讓我們反思國史推行的情况,但未改變學生對學習歷史的負面觀感就要推行強化國史教育的做法可能弄巧成拙。反之,我們更應向下一代負責,為他們提供更多元、多包容的空間學習近現代史。我在此希望各位專家好好反省該名文憑試狀元棄港升學背後的原因,不要把政治問題、政治立場及政治考慮佔據整個課程改革的討論;教育問題應由教育專業來判斷。香港社會理應更具人文氣息與關懷,這視乎我們的行動方向與教育專業態度。
作者是資深歷史教育工作者
不利歷史教育發展的心態
香港社會人文氣息是否不足難以下定論,但今天的香港,歷史教育(包括中國歷史科與歷史科)的確並不是什麼顯學,修讀人數不及經濟、商業等所謂「實用」科目吃香;而在很多家長心目中,歷史是難以在社會謀生的學科。這種大氣候本來已不利香港歷史教育的發展。再加上,香港歷史教學長期被人詬病沉悶,課堂裏學生要學習與考核大量歷史事實,學生難以對學習歷史產生興趣。試想像初中已對歷史科留下了負面印象,加上一直被灌輸「歷史欠實用」的想法,修讀人數多才怪。的確,港獨思想政治上並不正確,但未改變香港青年對歷史教育觀感的情况下再加強中國歷史教育,甚或以高中必修科的方式來達到加強青年認識國家的目標,恐怕會引來更大的反感。所以,在這個議題下,以政治手段回應港獨之類的政治問題並不見得很有效。
我相信熱愛歷史文化的學子並不止上述提及過的那名文憑試狀元。香港學生不少也很沉迷歷史小說,以及歷史為主題的電玩及電影,問題是什麼令這個有利發展歷史教育的小根苗未能成長?我深信根源是大眾對歷史教育本質的認識。歷史作為一個學科,其學習過程並不是記誦一堆資料、人名、事件及因果影響,而是從歷史資料裏發現及找尋真相、思考不同史觀的歷史的看法,最後以獨立批判的態度來提出結論。無論是初中學生或是研究院博士生都應該持有這種研習的態度。初中生能力不及或初中課題太多都不能因此而放棄探究式學習,所以問題是如何推動探究學習,讓學生認識歷史其實並沒有必然的定論,讓他們從歷史爭議裏感受歷史學習的趣味。
上個月有論者於「香港01」及《明報》分別提出中史科可補通識教育科單元三「現代中國」的不足,以及讓學生認識近代以來自鴉片戰爭、洋務運動、辛亥革命、國共內戰、日本侵華、中共建國及改革開放等史實來消融港獨思想。提倡加強國史以建立民族認識乃至認同是現今其中一種主流看法,站在政治立場上並無不當;但站在教育的專業角度來看,以上看法未免把歷史簡單看成是已有定論的事實,輕視了歷史教育背後更值得追求的探究性。中國歷史科可配合通識教育科並非只強化事實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歷史教育背後所重視的探究性與通識教育科的本質與理念是不謀而合,以為歷史只重事實、通識科重探究的二分法並不正確。事實上,歷史教育與通識教育兩者都重探究性,分別只在歷史的探究以過去為核心,而通識教育的探究以當代議題為本而已。所以,為補足青年近現代史識不足而提倡強化中國歷史科的同時,我們應正確認識歷史教育的本質,否則不但無助國史教育的推廣,更難以建立學生對國史的學習興趣。
是時候全面審視課綱
古今歷史都需要探尋歷史真相。古代史由於史料相對不足,很多史實仍未弄清,探究空間其實很大。近現代史研習資料浩如煙海,而且近代史距離較近,史觀眾多,爭議頗大,所以同樣值得在中學歷史課程裏讓學生學習。反觀現時初中中國歷史科課程嚴重重古輕今,不少學校更未能教完近現代史,或止於1949年,或更甚者止於1911年。若高中不修讀中史,學生從此可能缺乏近現代史史識。既然歷史教育關係並非只是背誦,我們何不大膽想想把初中課程重整,突出歷史發展脈絡,讓老師有更多時間教授近現代史,完整地向學生交代近現代歷史發展?事實上,前線同工常指出,很多初中生升到高中後無論是否修讀高中中史科,初中時被老師逼背的史實都忘記得一乾二淨,教師的心血與收成往往不成正比。所以,我們是時候發揮專業精神,共同審視行之已久的初中中國歷史課程,以容讓更多空間讓老師進行探究教學法及進行近現代史的教學。
近現代史的教學除了需要重整課綱容讓更多空間外,更可能需要調整教學重點與方法。近現代史錯綜複雜,與其硬要學生背熟近代以來的事實,倒不如讓學生認識及掌握近現代以來的發展脈絡。近現代史研究眾多,教師可以從中抽出一些具代表性的史觀讓學生討論與分析。透過檢驗史觀的可信度來確立已認識的史實,過程中可讓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的史實來進行分析與批判,建立有說服力的觀點,從而體現歷史教育的精髓。我們容讓空間的同時,更應容讓不同的看法與價值觀。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拿出勇氣讓學生經歷、感受歷史建構過程的樂趣,讓下一代真切感受多元價值、學習如何包容。真理愈辯愈明,我們不需要擔心學生認識了中國的近現代史便會對中國留下負面印象。我認為這比單單批判通識教育如何不足,或透過行政手段加強國史教育以回應港獨思想來得更有意義。
中國歷史科所面對的「低潮」是多種因素所促成。當然教育當局有反省的空間,但我們更應發揮專業精神持守着歷史教育的本質,積極地檢視課綱提出意見。港獨思想出現的確是時候讓我們反思國史推行的情况,但未改變學生對學習歷史的負面觀感就要推行強化國史教育的做法可能弄巧成拙。反之,我們更應向下一代負責,為他們提供更多元、多包容的空間學習近現代史。我在此希望各位專家好好反省該名文憑試狀元棄港升學背後的原因,不要把政治問題、政治立場及政治考慮佔據整個課程改革的討論;教育問題應由教育專業來判斷。香港社會理應更具人文氣息與關懷,這視乎我們的行動方向與教育專業態度。
作者是資深歷史教育工作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