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牛婆婆仍然感恩嘉道理 未忘放牛歲月:夜路伴我,牽着尾回家長青網文章

2016年08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8月14日 21:35
2016年08月14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一封寄給嘉道理農場,訴說與耕牛真摰感情的致謝信觸動人心,寫信者劉福嬌本來只想分享故事,未特意留下聯絡方法。未料信中一字一句,不僅令她說出收於心底多年的感激之情,更令她達成心願,意外地找到亡母牽着牛拍下的舊照,亦讓她可於40多年後,再見那頭曾是她兒時心愛玩伴的「牛牛」容貌。


明報記者陳顥之

1958年一天,14歲的劉福嬌看見媽媽鄧美嬌牽着一頭身形龐大的母牛回家,立即問個究竟,媽媽高興地告知自己抽到牛群中最大一隻,「送牛的人更給我拍了一張照片呢」。


劉福嬌雖從未見過媽媽與母牛的合照,但從未忘記贈牛一事,本報上周日報道嘉道理農場慶祝60周年活動中,收到劉婆婆的致謝信,農場方面希望能與她聯絡。年輕時務農為主、亦曾在工廠兼職的劉福嬌,現已72歲,上周日她收到叔婆女婿的通知,指有人在《明報》尋找她,大吃一驚,得悉原來嘉道理農場希望聯絡她,更有機會讓她尋回媽媽領牛的舊照片。


從已泛黃的多張照片可看到,媽媽鄧美嬌當日在沙田體育會外,與多名寡婦排成一排抽籤,媽媽牽着一頭耳朵掛上編號「18」的牛,與嘉道理爵士合照。


未忘母親叮囑「記住這個恩人」

劉福嬌爸爸日據時去世,媽媽常被人欺負,辛苦種下的農作物被偷。她仍記得,媽媽天未光就要上山斬柴,擔柴來回走4個鐘頭到大埔賣,有時會偷偷躲到山中哭,「媽媽相中的樣子很苦,但她仍教導我『人欺天不欺』,唱歌仔咁督促我,記住這個恩人(嘉道理爵士),記住這個恩人」。


「牠累煲草藥,牠病就煲粥」

收到輔助會贈送的母牛,劉福嬌一家得以擴大耕作面積。他們從不打牛,牛要揹着30斤犁耙翻土,為免太累,更會安排牛輪流犁田,「見牠累會煲草藥給牠飲,病就煲粥給牠食」。母牛生過數隻小牛,部分賣給其他農民增加了收入。


劉家3隻牛住在牛棚,每早劉福嬌到牛棚解開繩索,牛隻便會自動上山食草,至下午3、4時,劉福嬌便要上山找牛,趕牛回家。過年時「牛牛」及劉福嬌都要「收爐」,就會割一堆芒草留在牛棚。


「我孤伶伶無朋友什麼都跟牠說」

「牛牛,回家啦」,劉福嬌沒有為牛改名,但牛總認得她的聲音。她最珍惜獨自放牛的時光,因整條村只有她一名女生,「我孤伶伶無朋友,所以什麼都跟牠說,牠為我壯膽,山路無燈,我拉住牠的尾,靠牠認路回家」。有年春雨濛濛,一隻小牛失蹤,她從沙田凹背灣一路走到大帽山腳,不見牛蹤亦迷路,幸後來大霧散去,她跟着牛腳印,成功找到回家的路。


約1967年,劉家由山上搬到現今火炭工業村附近平地,當時母牛走不動,牙齒掉光,只能留在山上,由牛犢陪伴。劉福嬌天一亮就上山煲粥,劈開一半竹枝作竹管給牠們餵飼粥水。


牛臨終時,人牛都不捨,劉福嬌、母牛及小牛都哭了,「大概牠也覺得無力,留下牛仔」。母牛死後劉福嬌把小牛帶到山下,不久她出嫁,家中也不用耕牛,小牛便轉讓村民,自此她亦甚少吃牛。


劉福嬌牢記亡母教悔,亦貫徹嘉道理精神,不時做義工到醫院探病患,但一直擔心無從分享昔日片段,「今次說出這故事,還了我心願」,收起照片,她滿足地笑了。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