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資料5﹕食療注意事項長青網文章

2010年11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E123 Administrator on 2010年11月04日 05:37
2010年11月04日 05:37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藥學學部助理教授李紅陽提醒,要通過飲食達到保健養生的效果,就要緊記「三因制宜」,即因應人、地、時調節飲食﹕

人:性別年齡

日常飲食不但要配合個人體質,還要視乎性別和年齡﹕

男性飲食宜溫陽,健腎補精;

女性飲食宜養陰,補氣養血;

青年臟腑功能旺盛,日常飲食只需平衡五味,毋須特別進補;

中年臟腑功能由強轉弱,生活壓力大,應着重健脾補腎疏肝;

老年氣血衰退,臟腑功能下降,應以補益肝腎為主。

地:清熱祛濕

香港氣候濕熱,清熱祛濕的飲食就最適合,不妨多吃有健脾功效的薏米、淮山、茨實及蓮子。

時:春夏秋冬

春天溫暖多風,間中飲用菊花茶可發散外邪,有助預防感冒;

夏天潮濕炎熱,出汗多,容易中暑,多吃綠豆粥、冬瓜薏米粥、扁豆粥或荷葉粥等,可清熱去濕,補陰補氣;

秋天乾燥,飲食應着重養陰清熱,不妨多以蓮藕、百合、杏仁及川貝入饌;

冬季天氣寒冷,最適宜進食火鍋。

基督教聯合中醫服務暨香港中文大學中醫臨牀教研中心註冊中醫師鍾啟福指出,中醫學說講求平衡,過多就不宜。很多人誤會食療的意義,以為把具食療作用的食物,每天且大量地進食,便能達到「治病」的功效,但是,食物始終是食物,不是藥物,不應期望它們可以「治病」。食療的目的,在於輔助藥物治療,大概每周一次便足夠。

——摘自

〈每餐只吃七分飽〉,《明報》,2010.06.09,

〈食療不可當藥吃〉,《明報》,2009.02.17

顧問老師:盧俏玲 陳珊珊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