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重思成長課長青網文章

2010年11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E123 Administrator on 2010年11月04日 05:56
2010年11月04日 05:56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新高中通識課程六個單元,分屬個人、社會與文化、科學科技與環境三個學習範疇。香港的正規教育系統過去一段很長的時間,這三個學習範疇主要由心理學、社會和人文科學、自然和應用科學分別處理。

然而,由於新高中通識課程的跨學科性質,學習這三個範疇的知識,也需要有別於傳統單一學科的思考方法。在以後的文章,我們將介紹個人、社會與文化、科學科技與環境的跨學科多角度思考方法。首先處理的是第一個學習範疇﹕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筆者在研究和教學過程中,經常聽到同學訴苦,指課堂上有關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的內容,大都是飲食要均衡、交友須謹慎、逆境靠自強、理財須小心之類講易行難的情緒管理常識,同學「從細已聽到大」或「睇電視都識」。換句話說,這些課程內容對學生來說,已是老生常談,再難刺激思考。

翻開通識科的課程指引,第一個單元的第一個主題正是「自我了解」。當中的主要問題是﹕「個人在青少年期會面對哪些挑戰與機遇?」,之下再列出數條問題,包括﹕「青少年的自尊受什麼因素影響?為什麼青少年被賦予某些權利和責任?有哪些流行而顯著的趨勢會對時下香港青少年構成挑戰和機遇?傳媒所傳遞的信息和價值觀,對青少年有什麼影響?」等等。第二個主題則是「人際關係」,當中的主要問題是﹕「哪些人際關係的因素,能幫助青少年反省和為過渡至成年階段作好準備?」,下設的問題包括﹕「香港青少年常處身於哪些重要的人際關係?香港青少年怎樣反省人際間的衝突和與人建立關係?什麼因素促使香港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諸如此類。

課程隱含什麼假設?

這些問題,不難在坊間的教科書、網上資訊或報章雜誌找到現成答案。例如青少年的自尊多會受到身材樣貌、考試成績、父母老師親戚朋輩等因素影響;又例如傳媒所傳遞的信息和價值觀,往往會令青少年產生消費主義、不正確的性觀念;至於「能幫助青少年反省和為過渡至成年階段作好準備」的「重要人際關係」,自然離不開和諧的家庭和積極的朋輩。

直接從教科書、網上資訊或報章雜誌找到現成答案,自然不大需要思考。要促進同學認真地思考,或可首先反思課程指引中羅列的問題隱含了什麽假設。例如,探討為什麼需要﹕

◆強調「個人」和「青少年期」的問題?而不是「集體」、「社會」的問題或對「成人」的「挑戰與機遇」?

◆強調青少年的「自尊」和「對未來的期望」?而非他們的「欲望」和「當下的需求」?

◆強調青少年的「權利」和「責任」?而非他們的「想像」和「自由」?

◆強調「逆境或重大轉變」和「流行而顯著的趨勢」?而非日常生活的平淡和不斷重複的沉悶?

◆強調「青少年反省」和「為過渡至成年階段作好準備」?而非叫成人去反省是否值得讓小孩完全按照成人設想的成長階段「過渡」?

◆強調「衝突」和「與人建立關係」?而非探討如何健康和快樂地平凡自處和特立獨行?

◆強調「參與社區事務」?而非參與家庭、學校、全港事務的決策?

最後的問題是﹕通識科課程指引所提出的問題和引用的概念,建基於哪種學科的視角?依據怎樣的理論假設?傳遞什麽信息和價值觀?

討論這些流行教材未有提供既定答案的問題,也許較容易刺激同學思考。

系列十五之五

文﹕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許寶強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