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張國樑﹕香港教育 詬病已久長青網文章

2016年07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7月29日 06:35
2016年07月2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無論是入讀幼稚園或升讀小學、中學問題上,父母為爭奪心儀名校的學位,都會使出渾身解數,讓子女參與「地獄式」的面試訓練。隨着暑假的到來,這一切都已塵埃落定,或許大部分家長與學生們都會稍作喘息,在新一輪激鬥展開前,盡享天倫之樂。而事實上,有不少父母務求超脫其中,若家境不俗的,當然可以選擇安排子女從小入讀國際學校;但有些財務狀况尚可的家庭,寧願節衣縮食,還是要把子女從高中送出國留學。他們唯一目的就是逃避那個被香港學生錯誤認定為人生勝負的決戰——中學文憑考試(DSE)。應屆DSE畢業生將於8月8日獲悉「大學聯招」取錄結果,能升讀本港資助大學學位為勝方,其餘的都被視為負方。但似乎這個爭逐不休的風氣而變成叫人詬病的常態了,究竟是制度問題嗎?還是家長對培育孩子的錯軌思維呢?


回歸後至今,進行了一連串的教育改革。社會反應好壞參半,但掀起家長的恐慌情緒,對政策予以不可取和不信任的態度,使教育界人士對政策有着「朝令夕改」的負面感覺。而實際上在政府落實政策之後,香港整體教育制度未有締造出根本性的改進,相反有感制度倒退的迹象,在社會上產生了不少爭議,有些更被政治化炒作。然而原有制度未具爭議,進行改革後備受批評,那麼豈不是相關決策和執行上出現偏差?舉例,教育局只改推較高資助金額的幼稚園教育計劃取代現行學券,但沒有重設幼師薪級表以保障教師的資歷和薪酬掛鈎。况且現行大多數幼兒教師都是以年度合約形式聘用,局方有否歸納這些細節,予以評估新政策可達至特首主張的「優質幼兒教育」理想之成功率?另外,在制訂及推銷國民教育和「普教中」政策過程中,可見教育局完全缺乏洞察和協調能力,事件令整個政府在政治層面陷於困境。在TSA(全港性系統評估)事件發現,教育局對於執行該評估時,在學校和學生方面所產生的副作用予以不知情,未有在適切時間向持份者發出指引,最終適得其反。


現時,很多香港家長對優質全人教育需求殷切,能送自己子女入讀「神校」趨之若鶩,產生了「贏在起跑線」的謬誤。被封「神校」的多是直資、私立或國際學校,它們有些是採用國際文憑課程(IB),有使學生以多元化模式學習,達至全人發展概念。除了引入海外課程之外,教育政策局能否在硬件上做多些,如批准更多合適的資助學校轉直資,及聯同相關政策局批出更多「殺校」校舍或新土地,用作開辦私立或國際學校;在軟件方面,將DSE課程作全面檢討,以「優質全人發展」為藍本進行改革?


借鑑芬蘭德國 由下而上構建教育制度

有很多家長經常將香港教育制度與一些西方國家對比,說出這些國家的孩子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下成長,是多麼美好的事。但倡議者並沒有具體說明其生活的社會結構和歷史文化的比較,因此,我們都不應直接複製,只適作參考借鑑。筆者認為,特首、政府現時注重高等教育發展和高端科技創意產業開拓,在小學階段推動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教學模式,只增加學生對物理科學的接觸,而忽略了以「優質全人發展」概念投放資源從幼兒培育做起,最終亦未能有效提升香港的教育質素。應該借鑑如芬蘭或德國,這些國家多着重幼兒的基礎培育,由下而上構建整個教育制度,並配對社會需要而設計的多階段學歷認可,有利整體社會人才發展和青年人上流機會。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