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垃圾桶數量多、密度高不是新聞,在香港要丟一件垃圾,實在太方便,近乎是一種不假思索的無意識行為。
去年開始,街道上的垃圾桶減少了約15%,由於數量依然眾多,不易察覺。
早前政府推出細口垃圾桶,反彈聲音大得多,認為是「堅離地」、「無助減少垃圾」、「為市民帶來不便」、「非以人為本」,若所言非虛,垃圾桶口為何要改細?
政府最快在二○一八年實施垃圾徵費計劃,希望減少垃圾量,台北就是成功的例子,而且台北街道垃圾桶數量不多,桶口曾經也非常細小。
當香港人處理垃圾仍只求方便時,聽聽作為過來人的台灣人怎麼說,面對現實,減廢,需要上下一心。
陪伴我們多年的「大口仔」垃圾桶,從上月中開始,部分被「細口」垃圾桶取締,容量一樣,但新設計的桶口較舊的縮小近一半,有人稱,丟垃圾要考眼界,更多的是覺得為市民帶來諸多不便。傳媒拍到細口垃圾桶被塞滿,有的更被大型垃圾包圍。
若垃圾桶容量一樣,垃圾桶依舊存在被塞滿的情况,與投入口大小無關,與市民製造垃圾數量不變有關。被大型垃圾包圍更易理解,因為他們塞不進細口仔內。
總之,推出後引來罵聲四起,劣評如潮。
大型垃圾 照放桶旁
其實,將垃圾桶口改細,背後的原因,主要是防止一些人濫用街道的垃圾桶。市民如果是丟紙巾、盒裝飲品等等一般垃圾,新桶口也可輕易放進去,沒有難度。對什麼人有難度?就是打算丟大型垃圾的人,塞不進去,乾脆放在垃圾桶旁,即使垃圾桶的桶身已貼有警告,在桶外棄置垃圾最高會被罰二萬五千元及入獄六個月。
自己垃圾自己付費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表示:「 部分沒有管理公司、沒有清潔工、沒有收集垃圾地方的『三無樓』,以及一些街邊商舖,將大袋垃圾(俗稱「糯米雞」)丟進街道上的垃圾桶或棄置在垃圾桶旁,其實他們應拿去垃圾站。過去因執法不力,使有些人習慣這樣處理大型垃圾。
現在將桶口改細,就是希望垃圾收費計劃實施後,他們用付費垃圾袋,履行自己的責任,放在適當的地方,背後的意思是自己垃圾自己付費。說得白一點,現在是由公帑或納稅人代他們支付清理街道大型垃圾的費用,這並不公道。」
細口垃圾桶換來冷嘲熱罵,朱漢強認為是「宣傳不足,政府沒有多提到為何推出這新措拖所致,令大家不明所以。」
宣傳不足 沒詳解背後意義
說到宣傳,香港的慣常做法是做統一的廣告,大包圍宣傳。但人有各式各樣,投注站門外的垃圾桶,和商場門外的垃圾桶,丟垃圾的人不同,大包圍宣傳或許未能對症下藥。朱漢強認為可參考外國做法,「八十年代美國德州舉行了『Don't Mess with Texas』活動,邀請專家調查在街上丟垃圾的是什麼人?他們發現,貨車司機是丟垃圾最多的人,但對着這班大漢,靠罰則可能會有反效果,於是他們找來棒球手、籃球員這類硬漢,拍一些很man的廣告,市民很受落,宣傳數月,垃圾量大減。」
製造垃圾太多? 與桶數多寡無關
減少垃圾桶,會否為城市的衛生環境帶來反效果?
香港人均製造的垃圾量,不論是家居或都市居體廢物量,比台北、首爾和東京還要多。朱漢強反問,「問題會否是我們製造的垃圾太多,而非垃圾桶數量太少?」
漁護署去年推廣「自己垃圾自己帶走」信息,2010年,郊野公園垃圾桶和垃圾槽數量有2900個,至2015年底減少了1000個,減幅達34%,「五條撤桶的行山徑,以行山旺季與去年同期比較,少了八至九成垃圾,衛生環境沒變差。」
去年開始,食環署也將垃圾桶數量減少15%,約減了3100個,而3100是台北市公共垃圾桶的總數量。雖然垃圾桶數量眾多,的確為市民帶來方便。但這種方便是否可取,值得深思。
台北又係點?細口變大口 垃圾桶沒被濫用
當一些人抱怨桶口改細,台北早前的垃圾桶桶口,比現在的細口仔更細,桶口大小如一部六吋的智能電話。去年開始,新式的路邊垃圾桶投入口加大,一組兩個,一個是放普通垃圾,一個是放回收垃圾。台北市環保局指,投入口加大目的是增加清潔隊處理垃圾的效率,而且「投入口正面及側面設計成嘴巴微笑的形狀,代表北市清潔人員的親切臉孔。」
台北人習慣在家將廢物分類,自己垃圾自己付費,「當大家守禮,桶口大小已不成問題,相反,大家習非成是,濫用一些資源,通過修改桶口大小或減少垃圾桶數量,可做到一種制約功能。」朱漢強說。
朱漢強認為,垃圾桶減少,或多或少會製造一些不便,台北和首爾的垃圾桶數量也不多,為何別人又做得到?「這或能刺激市民為了避免長時間拿着垃圾,而減少購買過度包裝的物品。」
法例制約 店舖有責任回收膠杯
垃圾的製造,生產者也應付上責任。「以台灣為例,台灣有很多賣珍珠奶茶的舖頭,但台北有法例要求這些舖頭有責任回收膠杯。反觀香港,每日丟的PET膠樽數量達500多萬個,生產者的責任在哪?我們常強調香港是自由經濟社會,但自由得來,應要有『道』。」
台灣人點睇?當處理垃圾 變成一種習慣
台北市及新北市於2000及2008年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計劃,兩地的家居垃圾量因而大減五至六成。普通垃圾要放進付費的專用垃圾袋內,然後丟進垃圾車。垃圾車以外亦有回收車,方便市民棄置已分類的垃圾。
在香港讀書的Winnie,母親是台灣人,三年前到台灣居住,曾在台北從事藝術行政工作。面對垃圾桶數量不多帶來不便,他們怎樣應對?「小型垃圾會袋在身,直至去到有垃圾桶的地方才丟,例如捷運站。」她認為,台灣街上少垃圾桶是一件好事,「在香港街上丟垃圾的方便程度是100分,台灣的可能只有70分,5分鐘找不到垃圾桶其實影響不大。構成生活上些許不便,可反思如何減少製造垃圾也是好事,而且這些不便會適應。」
自覺將垃圾分類
如果是家居垃圾,垃圾車定時定點會來收垃圾,如錯過了,就需要儲起,「即使垃圾袋費用不貴,但因為不想儲垃圾,會迫使你減少製造垃圾。台灣市民十分習慣將垃圾分類,不管是在家中或街外,分類垃圾不用放進收費的垃圾袋內,變相鼓勵人將垃圾分類。」
丟得不方便 助減垃圾
如果香港以帶來不便來推翻減少垃圾桶的計劃,她認為這種想法「幾有趣」,因為台灣正正是透過一些不便及環保意識推廣,培養大家減少製造垃圾的習慣。
台灣人看香港:驚訝用發泡膠盒之多
Winnie間中會和台灣朋友來港,有一樣事情令她的台灣朋友感到驚訝,「為何香港的外賣盒大多用發泡膠盒?因為塑膠難以分解,而且發泡膠的回收價值不大,台灣也常用膠袋,但便當盒通常是用紙做,冲洗完後疊起拿去回收,慳位方便。」便當的橡筋他們也小心處理,以防危害動物。「會將兩條橡筋對角綁好,而非一條橡筋打橫綁,目的是以防狗隻或其他動物翻食物時,橡筋不慎套到脖子。」台灣已有多宗橡筋勒狗的個案,牠們頭部腫脹如氣球,而且傷口會發炎,甚至勒破氣管,危害生命。
文:李佩雯
圖: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去年開始,街道上的垃圾桶減少了約15%,由於數量依然眾多,不易察覺。
早前政府推出細口垃圾桶,反彈聲音大得多,認為是「堅離地」、「無助減少垃圾」、「為市民帶來不便」、「非以人為本」,若所言非虛,垃圾桶口為何要改細?
政府最快在二○一八年實施垃圾徵費計劃,希望減少垃圾量,台北就是成功的例子,而且台北街道垃圾桶數量不多,桶口曾經也非常細小。
當香港人處理垃圾仍只求方便時,聽聽作為過來人的台灣人怎麼說,面對現實,減廢,需要上下一心。
陪伴我們多年的「大口仔」垃圾桶,從上月中開始,部分被「細口」垃圾桶取締,容量一樣,但新設計的桶口較舊的縮小近一半,有人稱,丟垃圾要考眼界,更多的是覺得為市民帶來諸多不便。傳媒拍到細口垃圾桶被塞滿,有的更被大型垃圾包圍。
若垃圾桶容量一樣,垃圾桶依舊存在被塞滿的情况,與投入口大小無關,與市民製造垃圾數量不變有關。被大型垃圾包圍更易理解,因為他們塞不進細口仔內。
總之,推出後引來罵聲四起,劣評如潮。
大型垃圾 照放桶旁
其實,將垃圾桶口改細,背後的原因,主要是防止一些人濫用街道的垃圾桶。市民如果是丟紙巾、盒裝飲品等等一般垃圾,新桶口也可輕易放進去,沒有難度。對什麼人有難度?就是打算丟大型垃圾的人,塞不進去,乾脆放在垃圾桶旁,即使垃圾桶的桶身已貼有警告,在桶外棄置垃圾最高會被罰二萬五千元及入獄六個月。
自己垃圾自己付費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表示:「 部分沒有管理公司、沒有清潔工、沒有收集垃圾地方的『三無樓』,以及一些街邊商舖,將大袋垃圾(俗稱「糯米雞」)丟進街道上的垃圾桶或棄置在垃圾桶旁,其實他們應拿去垃圾站。過去因執法不力,使有些人習慣這樣處理大型垃圾。
現在將桶口改細,就是希望垃圾收費計劃實施後,他們用付費垃圾袋,履行自己的責任,放在適當的地方,背後的意思是自己垃圾自己付費。說得白一點,現在是由公帑或納稅人代他們支付清理街道大型垃圾的費用,這並不公道。」
細口垃圾桶換來冷嘲熱罵,朱漢強認為是「宣傳不足,政府沒有多提到為何推出這新措拖所致,令大家不明所以。」
宣傳不足 沒詳解背後意義
說到宣傳,香港的慣常做法是做統一的廣告,大包圍宣傳。但人有各式各樣,投注站門外的垃圾桶,和商場門外的垃圾桶,丟垃圾的人不同,大包圍宣傳或許未能對症下藥。朱漢強認為可參考外國做法,「八十年代美國德州舉行了『Don't Mess with Texas』活動,邀請專家調查在街上丟垃圾的是什麼人?他們發現,貨車司機是丟垃圾最多的人,但對着這班大漢,靠罰則可能會有反效果,於是他們找來棒球手、籃球員這類硬漢,拍一些很man的廣告,市民很受落,宣傳數月,垃圾量大減。」
製造垃圾太多? 與桶數多寡無關
減少垃圾桶,會否為城市的衛生環境帶來反效果?
香港人均製造的垃圾量,不論是家居或都市居體廢物量,比台北、首爾和東京還要多。朱漢強反問,「問題會否是我們製造的垃圾太多,而非垃圾桶數量太少?」
漁護署去年推廣「自己垃圾自己帶走」信息,2010年,郊野公園垃圾桶和垃圾槽數量有2900個,至2015年底減少了1000個,減幅達34%,「五條撤桶的行山徑,以行山旺季與去年同期比較,少了八至九成垃圾,衛生環境沒變差。」
去年開始,食環署也將垃圾桶數量減少15%,約減了3100個,而3100是台北市公共垃圾桶的總數量。雖然垃圾桶數量眾多,的確為市民帶來方便。但這種方便是否可取,值得深思。
台北又係點?細口變大口 垃圾桶沒被濫用
當一些人抱怨桶口改細,台北早前的垃圾桶桶口,比現在的細口仔更細,桶口大小如一部六吋的智能電話。去年開始,新式的路邊垃圾桶投入口加大,一組兩個,一個是放普通垃圾,一個是放回收垃圾。台北市環保局指,投入口加大目的是增加清潔隊處理垃圾的效率,而且「投入口正面及側面設計成嘴巴微笑的形狀,代表北市清潔人員的親切臉孔。」
台北人習慣在家將廢物分類,自己垃圾自己付費,「當大家守禮,桶口大小已不成問題,相反,大家習非成是,濫用一些資源,通過修改桶口大小或減少垃圾桶數量,可做到一種制約功能。」朱漢強說。
朱漢強認為,垃圾桶減少,或多或少會製造一些不便,台北和首爾的垃圾桶數量也不多,為何別人又做得到?「這或能刺激市民為了避免長時間拿着垃圾,而減少購買過度包裝的物品。」
法例制約 店舖有責任回收膠杯
垃圾的製造,生產者也應付上責任。「以台灣為例,台灣有很多賣珍珠奶茶的舖頭,但台北有法例要求這些舖頭有責任回收膠杯。反觀香港,每日丟的PET膠樽數量達500多萬個,生產者的責任在哪?我們常強調香港是自由經濟社會,但自由得來,應要有『道』。」
台灣人點睇?當處理垃圾 變成一種習慣
台北市及新北市於2000及2008年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計劃,兩地的家居垃圾量因而大減五至六成。普通垃圾要放進付費的專用垃圾袋內,然後丟進垃圾車。垃圾車以外亦有回收車,方便市民棄置已分類的垃圾。
在香港讀書的Winnie,母親是台灣人,三年前到台灣居住,曾在台北從事藝術行政工作。面對垃圾桶數量不多帶來不便,他們怎樣應對?「小型垃圾會袋在身,直至去到有垃圾桶的地方才丟,例如捷運站。」她認為,台灣街上少垃圾桶是一件好事,「在香港街上丟垃圾的方便程度是100分,台灣的可能只有70分,5分鐘找不到垃圾桶其實影響不大。構成生活上些許不便,可反思如何減少製造垃圾也是好事,而且這些不便會適應。」
自覺將垃圾分類
如果是家居垃圾,垃圾車定時定點會來收垃圾,如錯過了,就需要儲起,「即使垃圾袋費用不貴,但因為不想儲垃圾,會迫使你減少製造垃圾。台灣市民十分習慣將垃圾分類,不管是在家中或街外,分類垃圾不用放進收費的垃圾袋內,變相鼓勵人將垃圾分類。」
丟得不方便 助減垃圾
如果香港以帶來不便來推翻減少垃圾桶的計劃,她認為這種想法「幾有趣」,因為台灣正正是透過一些不便及環保意識推廣,培養大家減少製造垃圾的習慣。
台灣人看香港:驚訝用發泡膠盒之多
Winnie間中會和台灣朋友來港,有一樣事情令她的台灣朋友感到驚訝,「為何香港的外賣盒大多用發泡膠盒?因為塑膠難以分解,而且發泡膠的回收價值不大,台灣也常用膠袋,但便當盒通常是用紙做,冲洗完後疊起拿去回收,慳位方便。」便當的橡筋他們也小心處理,以防危害動物。「會將兩條橡筋對角綁好,而非一條橡筋打橫綁,目的是以防狗隻或其他動物翻食物時,橡筋不慎套到脖子。」台灣已有多宗橡筋勒狗的個案,牠們頭部腫脹如氣球,而且傷口會發炎,甚至勒破氣管,危害生命。
文:李佩雯
圖: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