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設於荷蘭海牙的常設仲裁法院前日宣布,將於7月12日公布關於菲律賓南海仲裁案的實體問題裁決。隨着公布日期臨近,圍繞南海問題的國際話語權爭奪日趨激烈。美國與菲律賓等國不斷在南海問題上「一手硬、一手軟」地聯合對中國施壓,中國則接連透過智庫頻就南海問題發聲,意在向國際社會闡述中方立場。
助政府發揮「二軌」作用
周日(6月26日),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學術代表團赴荷蘭海牙參加「南海仲裁案與國際法研討會」。此前,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率中國學者代表團在日本東京進行智庫交流。據消息透露,近期中美兩國間的智庫也計劃就南海問題展開交流。
與高層來往密切的內地學者表示,這類智庫交流可發揮政府不便發揮的「二軌」或「一軌半」作用。在外交戰、法理戰、輿論戰之外,透過智庫對外發聲不僅豐富了中國應對南海仲裁案的形式,也為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提供智力支撐。
4月下旬以來,中國已透過各種管道密集發聲,反複強調不接受、不承認、不參與的立場。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也得到國際社會愈來愈多的支持。
上述學者指出,南海仲裁案結果公布之前,國際社會同樣需要傾聽中國的聲音,客觀了解並判斷中國的立場。中國的智庫、媒體及社會亦將進一步拓寬對外發聲的管道,繼續深挖法律論點論據,從程式和實體兩方面進一步揭示仲裁所存在的問題和漏洞,爭取法理和道義高地。
仲裁帶來骨牌式濫訴
分析人士認為,對中國而言,南海仲裁案的關鍵不在於結果如何,而在於菲律賓濫用仲裁程式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南海聲索國如印尼、越南,甚至日本在東海,都可能仿效菲律賓做法,引發對中國多米諾骨牌式的濫訴。
鑑於南海的緊張局勢在短期內無法得到根本緩解,中國在向國際社會展示中方在南海維護國家主權與海洋權益的決心同時,亦尋求多種途徑管控南海局勢,維護南海穩定。在南海仲裁結果宣布後,中國料將有新一輪更具針對性的應對。
鍾鳴九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