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中美第八輪戰略與經濟對話、第七輪人文交流高層磋商今日起一連兩天在北京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據報將出席聯合開幕式並致辭。而在昨日,中美第六次戰略安全對話已先期召開。無疑,這些高層次的對話對於未來中美關係的發展將產生重要影響,尤其在當前中美在南海有嚴重分歧,而兩軍一度在南海發生對峙之時,會談成果具有指標性作用。相信中美的分歧不可能即時消除,或只可能收窄,但雙方立意管控分歧而不至於發生激烈對抗,將是亞太地區和平發展的幸事。
雙方會前言論降溫
為奧巴馬臨別鋪墊
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這個中美兩國間的定期高層對話機制,是由當時的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美國總統奧巴馬2009年在倫敦會晤時同意建立。8年來8輪對話,沒有迴避兩國間的敏感問題和重要分歧,雙方坦誠相見,對釋除疑慮、增加互信、建立共識,起到一定作用。僅去年的第七輪對話,成果清單就包括加強雙邊合作,應對地區和全球挑戰,氣候變化與能源、環保、衛生、科技與農業等合作九大方面127項。
明年,白宮就要換新主人,中美之間的這一高層次的對話機制可否延續還是未知之數。不過,相信奧巴馬對於這一自己參與創立的機制還是寄予期望,並且為他和習近平9月在杭州的可能最後一次會晤,做出良好鋪墊。
美國國務院主管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拉塞爾在記者會上表示,這次對話不存在某種「君子協議」,會就兩國存在嚴重摩擦和爭議的問題溝通對話,但是,他也強調討論達至目標是「確定真正重要的事情以及可能導致危機與衝突的問題癥結」。他指出,這就是中美兩國能夠「處理並管控問題,不至於發展成互相動武、戰略敵對並引發冷戰局面」的秘訣。
另一方面,中方也在為今次對話極力營造良好的對話氣氛,為矛盾降溫。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瑩不久前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發表演講時表示,「中美關係走向對世界的前途和命運有很大影響,兩國需要重建共識」。而駐美大使崔天凱則在美國網站發表署名文章表示,中美關係不能夠被南海問題綁架,南海不應該成為中美的博弈場。
事實上,中美目前最大的分歧點就在南海。過往,人權、人民幣匯率曾一度是兩國之間的主要矛盾,現時則除了南海還是南海。美軍已經3次以「航行自由」的名義在南海游弋並曾進入中國島嶼12海里範圍內,而中國軍艦軍機亦採取了監視與驅離行動。近期,美軍還指解放軍戰機貼近攔截美軍偵察機,中方則稱行動專業、符合國際規範。美國國防部長卡特近日在美國海軍軍官學校發表演講時,再次指摘中國在南海的行為挑戰了美國的基本原則,美國不會「視而不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反指卡特言論反映了典型的美式思維、美式霸權;又指中方對任何形式的「冷戰」都不感興趣,也無意出演美國軍方某些人自編自導的「荷李活大片」。
南海問題分歧深刻
中方克制難燃戰火
顯然,美國軍方扮演鷹派的角色,有爭取更多軍費撥款的私利考慮。但是,也要認識到,中美在南海問題上的分歧是極為深刻的。中國視南海諸島為固有領土,在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延伸利益上中國沒有退縮的空間,又認為自己在南海的島礁建設是主權份內之事,且以和平發展為主要目的,南海的航行自由從來未受影響。但是,美國從自身的戰略利益考慮,不但擔心對東盟以至亞太國家失去影響力,而且疑慮若綏靖中國,長此以往,將被擠出南海以至西太平洋。因此,中美在南海的角力將不會在短期內結束。
所幸的是,中美兩國高層都以「管控分歧」為最高原則。拉塞爾的「秘訣」,正是代表了奧巴馬政府的主流政策。而中方更為克制,儘管有內地網民指摘對「美軍艦進入12海里」表現軟弱,但解放軍機艦的紀律是不但「不打第一槍」,而且要絕對避免「擦槍走火」。因此,南海出現戰火的機率為零。
避免戰略誤判,這是中美高層近期說得較多的關鍵詞。這也正是中美南海能夠「管控分歧」的基礎。中美的共同利益依然遠大於分歧,南海問題並不影響中美在更廣泛領域的合作。例如朝核,美方就希望中方在年初同意制裁平壤的基礎上制訂更有效的舉措。相信,這一輪的中美對話成果清單可以證明這一點。而奧巴馬9月杭州的「臨別秋波」,有望為他推進中美關係寫下一個完美的句號。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