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隨着環球經濟低迷以及資產市場大多數呆滯,全世界最具活力的東亞地區可能會出現一場貿易戰爭或武裝對抗。雖然出現的機會率仍然很低,但卻在緩慢上升之中。
關鍵問題是,中國大陸將會如何(或是否)融入到現存的區域經濟和安全體系之中,以及其他國家如何適應中國大陸給世界經濟造成的永久變化。直至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能夠提出令人信服的說法,可以怎樣順利應對這些變化。多年來,以美國為首的政策前提是,將中國大陸纏在國際貿易和投資體系之中,讓該國經濟增長,而不會成為一股政治上不穩定的力量。
經濟持續增長 增加中共執政合法性
樂觀主義者亦相信,經濟增長以及具國際視野的中產階層冒起,將會迫使中國共產黨逐漸容許政治制度變得更加開明。過去的政策圓滿地實現了經濟增長的目標。在一代人之內,中國大陸在環球經濟上,已由微不足道、無足輕重,冒升為全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國家、最大的貿易國,以及第二大經濟體。儘管中國大陸扮演着一個完全獨立的地緣政治角色,只着眼自己的安全及作為地區大國,她在國際秩序中,仍然是一個和平和有建設性的參與者。然而,在這個成績之外,亦有兩個敗筆之處。第一,中國大陸未能進化成一個多元化的政治制度。這是完全可以預料得到的。因為持續的經濟增長,增強而不是削弱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第二個敗筆之處則比較可以避免。中國加入環球經濟體系,讓一些企業利用到其低廉的生產成本,得以賺取暴利,亦令到富裕國家的消費者享受到很多低價的商品。
可是,這亦是美國和歐洲的高薪職位大幅減少的原因之一。美國的精英不認同自由貿易和投資會創造一些永久性的失敗者,以及受惠者有責任照顧他們。於是,這種短視的做法令到精英階層和自由貿易被抹黑,令到特朗普那種偏執和無知的民粹主義有機可乘。
要向華轉移技術 西方企業別無他選
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令它變得比以前自信。就好像所有新晉大國一樣,它正在試圖建立一個能夠發揮其影響力的範圍,部分是透過南中國海的軍事化,部分則是透過「一帶一路」的基建外交。中國大陸那種「列寧模式資本主義」的成功,以及2008年金融海嘯暴露出西方模式的缺陷,意味着內地領導人沒有動機去調整他們的價值觀,去討好先進的民主國家。
以往支持及提倡對中國大陸友好的西方企業,現在正深陷矛盾之中。因為它們進入不斷增長的內銷市場時受到限制,愈來愈取決於它們是否願意將關鍵技術轉移給內地企業。它們知道,這會削弱它們的全球競爭力,但卻覺得別無選擇,因為內地是它們唯一有顯著增長的市場。這種矛盾的心理,以及憤怒的特朗普支持者的崛起,加劇了美國以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來回應中國挑戰的風險。後者的主要問題是,只會令所有人更加貧窮。
奧巴馬政府一直避免推行保護主義,但他的替代方案是拉幫結派來孤立中國,後者同樣有其問題。在上周舉行的G7會議,這種壓制中國的政策就表露無遺。因為該會議其中一項清晰的潛台詞,就是組成統一的戰線,來對抗中國對南海主張的主權。這亦是「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的目的之一。後者旨在建立一個龐大的亞太地區貿易和投資協議,但卻將亞洲最大的經濟體排除。
中國擴張勢力 加深中美之間猜疑
這種做法的一大困難是,若試圖透過G7或TPP這類安排來進行國際經濟治理,而將中國排除在外,或者將其影響力縮至最小,基本上是不可行的,因為中國太大,她與世界經濟的聯繫亦太深。更大的風險在於,這些舉動將會加劇內地領導人的信念──認定美國的政策目標是要遏制中國和阻止中國崛起。他們的理性回應,將會是加倍努力去開拓中國的經濟和軍事勢力範圍。由此增加的猜疑,將會大大增加出現貿易戰或者在南中國海爆發小規模軍事衝突的風險。
人們不應誇大眼前的風險。內地領導人知道,中國的繁榮很大程度取決於一個合作的國際貿易和投資體系。儘管內地領導人在南海主權方面的立場很堅定,他們在環球安全問題方面卻日益採取合作態度,包括首次同意參加對朝鮮和伊斯蘭國的經濟制裁。
中美矛盾料日益加劇
在經濟方面,今年稍後時間將會出現一個關鍵考驗。當負債纍纍的委內瑞拉出現債務違約時,中國作為其最大債權國,將不得不決定是參與多邊協商,還是與該國私下解決,估計中國可能會選擇前者。所以,災難並非迫在眉睫。
而在未來幾年,在安全和經濟方面「敷衍過關」,小心避免衝突,亦是有可能的。但是,矛盾將會繼續加劇,需要美國和中國的領導人發揮更多創造力來解決問題。
GaveKal Dragonomics 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
關鍵問題是,中國大陸將會如何(或是否)融入到現存的區域經濟和安全體系之中,以及其他國家如何適應中國大陸給世界經濟造成的永久變化。直至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能夠提出令人信服的說法,可以怎樣順利應對這些變化。多年來,以美國為首的政策前提是,將中國大陸纏在國際貿易和投資體系之中,讓該國經濟增長,而不會成為一股政治上不穩定的力量。
經濟持續增長 增加中共執政合法性
樂觀主義者亦相信,經濟增長以及具國際視野的中產階層冒起,將會迫使中國共產黨逐漸容許政治制度變得更加開明。過去的政策圓滿地實現了經濟增長的目標。在一代人之內,中國大陸在環球經濟上,已由微不足道、無足輕重,冒升為全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國家、最大的貿易國,以及第二大經濟體。儘管中國大陸扮演着一個完全獨立的地緣政治角色,只着眼自己的安全及作為地區大國,她在國際秩序中,仍然是一個和平和有建設性的參與者。然而,在這個成績之外,亦有兩個敗筆之處。第一,中國大陸未能進化成一個多元化的政治制度。這是完全可以預料得到的。因為持續的經濟增長,增強而不是削弱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第二個敗筆之處則比較可以避免。中國加入環球經濟體系,讓一些企業利用到其低廉的生產成本,得以賺取暴利,亦令到富裕國家的消費者享受到很多低價的商品。
可是,這亦是美國和歐洲的高薪職位大幅減少的原因之一。美國的精英不認同自由貿易和投資會創造一些永久性的失敗者,以及受惠者有責任照顧他們。於是,這種短視的做法令到精英階層和自由貿易被抹黑,令到特朗普那種偏執和無知的民粹主義有機可乘。
要向華轉移技術 西方企業別無他選
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令它變得比以前自信。就好像所有新晉大國一樣,它正在試圖建立一個能夠發揮其影響力的範圍,部分是透過南中國海的軍事化,部分則是透過「一帶一路」的基建外交。中國大陸那種「列寧模式資本主義」的成功,以及2008年金融海嘯暴露出西方模式的缺陷,意味着內地領導人沒有動機去調整他們的價值觀,去討好先進的民主國家。
以往支持及提倡對中國大陸友好的西方企業,現在正深陷矛盾之中。因為它們進入不斷增長的內銷市場時受到限制,愈來愈取決於它們是否願意將關鍵技術轉移給內地企業。它們知道,這會削弱它們的全球競爭力,但卻覺得別無選擇,因為內地是它們唯一有顯著增長的市場。這種矛盾的心理,以及憤怒的特朗普支持者的崛起,加劇了美國以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來回應中國挑戰的風險。後者的主要問題是,只會令所有人更加貧窮。
奧巴馬政府一直避免推行保護主義,但他的替代方案是拉幫結派來孤立中國,後者同樣有其問題。在上周舉行的G7會議,這種壓制中國的政策就表露無遺。因為該會議其中一項清晰的潛台詞,就是組成統一的戰線,來對抗中國對南海主張的主權。這亦是「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的目的之一。後者旨在建立一個龐大的亞太地區貿易和投資協議,但卻將亞洲最大的經濟體排除。
中國擴張勢力 加深中美之間猜疑
這種做法的一大困難是,若試圖透過G7或TPP這類安排來進行國際經濟治理,而將中國排除在外,或者將其影響力縮至最小,基本上是不可行的,因為中國太大,她與世界經濟的聯繫亦太深。更大的風險在於,這些舉動將會加劇內地領導人的信念──認定美國的政策目標是要遏制中國和阻止中國崛起。他們的理性回應,將會是加倍努力去開拓中國的經濟和軍事勢力範圍。由此增加的猜疑,將會大大增加出現貿易戰或者在南中國海爆發小規模軍事衝突的風險。
人們不應誇大眼前的風險。內地領導人知道,中國的繁榮很大程度取決於一個合作的國際貿易和投資體系。儘管內地領導人在南海主權方面的立場很堅定,他們在環球安全問題方面卻日益採取合作態度,包括首次同意參加對朝鮮和伊斯蘭國的經濟制裁。
中美矛盾料日益加劇
在經濟方面,今年稍後時間將會出現一個關鍵考驗。當負債纍纍的委內瑞拉出現債務違約時,中國作為其最大債權國,將不得不決定是參與多邊協商,還是與該國私下解決,估計中國可能會選擇前者。所以,災難並非迫在眉睫。
而在未來幾年,在安全和經濟方面「敷衍過關」,小心避免衝突,亦是有可能的。但是,矛盾將會繼續加劇,需要美國和中國的領導人發揮更多創造力來解決問題。
GaveKal Dragonomics 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