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對於長者來說,骨關節和行動不便問題可說十分普遍。尤其是曾經中風者,很多都會出現足下垂問題,即是患者走路時其腳掌會在地面上拖行或內反,而出現高跨步或整條腿往外劃弧形的不自然步姿。這種異常步姿除了不好看之外,更會增加失平衡以及扭傷踝關節的風險。有本地學者就研發出一種低成本的機械腳,希望協助這類中風病人,以及其他患有踝關節肌肉無力等關節問題的人士。
明報記者 薛偉傑、攝影 馮凱鍵
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教授(生物醫學工程)湯啟宇博士表示,足下垂是神經肌肉疾病,曾經中風的人,很多都會出現這問題。即是病人會因為踝關節無力,而無法充分提起腳部,走路時其腳掌會在地面上拖行或內反,而出現高跨步或者整條腿往外劃弧形的不自然步姿。這種異常步姿除了不好看之外,更會增加失平衡以及扭傷踝關節的風險。
傳統的復康步行療程,是讓病人進行一系列重複和高強度的步行訓練,但病人和物理治療師的體能消耗都很大。又或者,物理治療師會建議病人佩戴一個「足踝矯形器」,但其治療效果有限,同時亦會限制了踝關節的活動。因此,他和理工大學工業中心的高級工程師衛漢華博士大約3年前開始合作研發一款「智能互動機械腳」,希望能夠幫助這類病人更安全和有效地進行復康療程,同時亦惠及其他踝關節問題的人士。近月終於研發成功,並經過20個中風病人測試,證實有效。
感測步行意向 助病人提腳
病人只須將這款機械腳套上其小腿,即能夠使用。因為它內置的3個傳感器和演算法,能夠主動感測到病人的重心改變,從而得悉其步行意向和步態。當它感應到病人想提腳踏步向前時,它就會即時向病人那隻腳提供推動力,加強其踝關節運動,以提高病人步行時的安全性和速度;同時亦會輔以適當的反饋,以訓練其步姿。
傳感器能夠記錄和傳送病人的步行數據到電腦。物理治療師參考這些數據,就可以了解到病人的復康進度,從而為他設計出最適合的訓練內容和訓練量。除了協助病人在平地上步行,這款機械腳還能夠協助病人上落樓梯。在4月份的第44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這款機械腳就獲得「評審團特別嘉許金獎」。
投入300萬研發經費
湯啟宇希望這款機械腳不只是在香港推出,因此,他計劃將來還要取得美國和歐盟的醫療器械認證。由於這款機械腳並非入侵性的產品,相信要取得認證並不複雜,只是要找多一些病人進行測試而已。
除了他和衛漢華之外,還有6名學生和研究助理參與研發。至今,一共用了大約300萬港元研發經費。不過,以現時的設計來說,其成本算低,具備普及條件。他估計,即使每隻機械腳只賣2萬港元,生產商也可以賺到盈利。他們計劃,將這款機械腳授權給醫療器械生產商生產。現時,已經有一家公司正在和他們商討。
擬授權廠商投產 降成本利普及
湯啟宇透露,他和幾名學生也在3月初合作成立了一間初創公司Curehab,準備將另一個研究項目商品化。但是,對於這款機械腳,他們卻覺得,授權給有經驗的醫療器械生產商,會比較適合。這是因為,生產硬件的投資較大較複雜,若由他和幾名學生合組的初創公司來做,未必是最好,亦未必能夠很顯著的降低成本。
「既然那間公司是已經有相當經驗的醫療器械生產商,為何不授權給對方生產?」湯啟宇強調,將研究項目商品化,應該是以普及應用為大原則,而不是為了開公司而開公司。
[新經濟新天地]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