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股神巴菲特投資旗艦巴郡(Bershire Hathaway)日前公布持倉變動,大手增持近百億港元的蘋果公司股票,除了巴菲特,另一投資大師索羅斯的投資旗艦Soros Management Fund也公布倉位變動,大手減持美股37%,並大手買入美股標普ETF的認沽期權,索氏明顯看淡美股後市,而同一時間,他又大手買入金礦股公司股票和黃金ETF的call option(認購期權),似乎他認為金融市場會出現震盪而市場要避險,又或估計環球央行要再印銀紙,都會利好金價。
朋友香港奧國經濟學院創辦人兼投資者王弼看到有關消息後,第一時間做了蘋果的sell put(出售認沽期權),他的理由是,既然巴郡看好蘋果股票,現水平sell put,先賺了期權金,如蘋果再跌,大不了在遠低於股神的價位接貨,贏面更高。
善用期權 鎖定風險
王弼以sell put的方法投資蘋果,可說靈活運用了期權工具的優點,如準備了資金接貨,sell put便不是高風險的投機,而是計好數的投資遊戲。事實上,除不少金融大鱷如上述索羅斯都會利用期權來令投資更靈活,香港不少發展商也善用期權的概念來鎖定風險。
好像最近相繼有新樓盤提供高至九成以上,可免入息審查的一按,讓買家只要極少的資金便能入市。其實這種做法,等同發展商於樓價尚在高位sell call(沽出認購期權),如樓價續升,大不了賺少一點,卻能先收「期權金」(首期),但若樓價下跌,那樓宇已在高價售出,而就算買家將來未能上會要撻訂,也至少殺了訂,然後將物業收回重售。
林奮強料失業率升至6%
發展商這做sell call做法,好處是樓價未來向下,也先賣了樓並收了訂金,總好過自己滿手貨尾而責死資金,並在將來要以更低價賣樓,這反映發展商對將來樓市並不特別看好,另一原因也可能是發覺巿場能有足夠首期買樓的準買家愈來愈少,銀行也難以批出高成數按揭給他們(或他們根本不合資格),才需要自行提供這種極高成數免審按揭來賣樓。
發展商看淡後市,其實不難理解,一是供應明顯增加,二是經濟在轉差,早前政府公布香港的首季GDP按季出現負增長(-0.4%),而最新公布2至4月份的失業率,雖維持在1至3月份的3.4%,但其實失業人數進一步增加了3800人至13.42萬人(圖1),而一向是香港經濟和樓市大好友的黃金五十創辦人林奮強,更是悲觀預測香港不單GDP會隨時出現連續多季衰退,失業率最終會升至6%!
僅10%打工仔可上車買樓
德銀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以現行的按揭政策,若要購入一間400萬元的住宅並承做九成按揭,會要求每月收入約39,184元,若是購入600萬元住宅而最高可承做八成按揭,則每月收入要求至少45,958元,而若購入800萬元並做成六成按揭,每月收入要有45,182元(圖2)。然而,香港現在90%的打工仔收入都是少過4.5萬元(圖3),那即是就算不計儲首期問題,若沒有家長幫助,又或伴侶可分擔供款,單靠自己一個人,香港現在只有約10%打工仔能合資格獲批按揭上車買樓!
德銀說,上述數字反映香港新增能夠上車買樓的愈來愈少。其實,就算能買樓,如未來的就業市場趨於惡化(如林奮強便預測香港失業率會升至6%),未來買樓後撻訂或變成銀主盤的個案也可能愈來愈多。
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來港3天,他發表演講,說「發展是硬道理」,指香港安身立命是經濟發展,而非「搞街頭政治,整天爭論這些那些」,稱現時國際經濟形勢複雜、國家競爭激烈,香港原有經濟優勢正在弱化,新的增長點還未完全形成,所以大家要齊心協力,將經濟「搞上去」,若經濟「上不去」,其他無從談起。
倘外圍轉差 樓價高企削反競爭力
姑勿論大家是否同意張德江的政治觀點,但他說香港原有經濟正在弱化,卻仍未找到新的增長點,卻是難以否定。不過,過去十多年的經濟好景,連帶樓市升了十多年,似乎有不少人覺得,不論香港經濟如何變差,樓市都仍只會大漲小回,實在令人費解。
其實,當外圍環境轉差,香港的樓價如續企於高位,只會反過來削弱香港的競爭力而已。
明報記者
[陸振球 樓市解碼]
朋友香港奧國經濟學院創辦人兼投資者王弼看到有關消息後,第一時間做了蘋果的sell put(出售認沽期權),他的理由是,既然巴郡看好蘋果股票,現水平sell put,先賺了期權金,如蘋果再跌,大不了在遠低於股神的價位接貨,贏面更高。
善用期權 鎖定風險
王弼以sell put的方法投資蘋果,可說靈活運用了期權工具的優點,如準備了資金接貨,sell put便不是高風險的投機,而是計好數的投資遊戲。事實上,除不少金融大鱷如上述索羅斯都會利用期權來令投資更靈活,香港不少發展商也善用期權的概念來鎖定風險。
好像最近相繼有新樓盤提供高至九成以上,可免入息審查的一按,讓買家只要極少的資金便能入市。其實這種做法,等同發展商於樓價尚在高位sell call(沽出認購期權),如樓價續升,大不了賺少一點,卻能先收「期權金」(首期),但若樓價下跌,那樓宇已在高價售出,而就算買家將來未能上會要撻訂,也至少殺了訂,然後將物業收回重售。
林奮強料失業率升至6%
發展商這做sell call做法,好處是樓價未來向下,也先賣了樓並收了訂金,總好過自己滿手貨尾而責死資金,並在將來要以更低價賣樓,這反映發展商對將來樓市並不特別看好,另一原因也可能是發覺巿場能有足夠首期買樓的準買家愈來愈少,銀行也難以批出高成數按揭給他們(或他們根本不合資格),才需要自行提供這種極高成數免審按揭來賣樓。
發展商看淡後市,其實不難理解,一是供應明顯增加,二是經濟在轉差,早前政府公布香港的首季GDP按季出現負增長(-0.4%),而最新公布2至4月份的失業率,雖維持在1至3月份的3.4%,但其實失業人數進一步增加了3800人至13.42萬人(圖1),而一向是香港經濟和樓市大好友的黃金五十創辦人林奮強,更是悲觀預測香港不單GDP會隨時出現連續多季衰退,失業率最終會升至6%!
僅10%打工仔可上車買樓
德銀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以現行的按揭政策,若要購入一間400萬元的住宅並承做九成按揭,會要求每月收入約39,184元,若是購入600萬元住宅而最高可承做八成按揭,則每月收入要求至少45,958元,而若購入800萬元並做成六成按揭,每月收入要有45,182元(圖2)。然而,香港現在90%的打工仔收入都是少過4.5萬元(圖3),那即是就算不計儲首期問題,若沒有家長幫助,又或伴侶可分擔供款,單靠自己一個人,香港現在只有約10%打工仔能合資格獲批按揭上車買樓!
德銀說,上述數字反映香港新增能夠上車買樓的愈來愈少。其實,就算能買樓,如未來的就業市場趨於惡化(如林奮強便預測香港失業率會升至6%),未來買樓後撻訂或變成銀主盤的個案也可能愈來愈多。
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來港3天,他發表演講,說「發展是硬道理」,指香港安身立命是經濟發展,而非「搞街頭政治,整天爭論這些那些」,稱現時國際經濟形勢複雜、國家競爭激烈,香港原有經濟優勢正在弱化,新的增長點還未完全形成,所以大家要齊心協力,將經濟「搞上去」,若經濟「上不去」,其他無從談起。
倘外圍轉差 樓價高企削反競爭力
姑勿論大家是否同意張德江的政治觀點,但他說香港原有經濟正在弱化,卻仍未找到新的增長點,卻是難以否定。不過,過去十多年的經濟好景,連帶樓市升了十多年,似乎有不少人覺得,不論香港經濟如何變差,樓市都仍只會大漲小回,實在令人費解。
其實,當外圍環境轉差,香港的樓價如續企於高位,只會反過來削弱香港的競爭力而已。
明報記者
[陸振球 樓市解碼]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