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內地坦承L形經濟 轉型須埋首啃骨頭長青網文章

2016年05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5月11日 06:35
2016年05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登「權威人士」的專訪,標題為「開局首季問大勢」,內容議論縱橫,詞鋒犀利,不僅為中國經濟「問診把脈」,還開出藥方,顯示絕對的權威性,一些說法與近期個別高層官員對經濟景况的描述,很不一樣。《人民日報》以高規格處理這個專訪,其權威性毋庸置疑,只是「權威人士」的點撥與政府官員宣示之間,應以哪一個為準,是專訪衍生出來的問題。除此之外,專訪對中國經濟大勢研判、對點線面的調整轉型,以至放眼長遠、不求短期利益的解決債務等經濟問題的表述,可以說切中要害,充分反映目前北京的實事求是、埋頭苦幹作風。


「權威人士」再發聲

首季增長靠固定投資

《人民日報》以專訪「權威人士」的方式探討中國經濟,這是一年來第三次。首次是去年5月25日,當時是回應經濟增速回落;第二次是今年初,當時內地股市動盪,國際金融市場波譎雲詭,而供給側改革已經提上日程,內涵備受關注;今次是第三次,回應今年首季經濟、議論各方面經濟熱點。前兩次「權威人士」發聲後,反映在股市,以即日計,首次是滬指猛升3.35%,但是半個月後大幅下跌;第二次滬指大跌6.86%,至於今次則滬指跌幅為2.79%。「權威人士」3次發聲,股市都以下跌回應,說明在新常態之下,投資者的解讀都趨向負面,今次「權威人士」不想再有無謂猜測,直接挑明中國經濟難以說好。


今年首季,中國錄得GDP增長6.7%,進出口貿易表現優於預期,有高層官員形容為「開門紅」、「小陽春」,對經濟前景的描繪甚為樂觀。不過,「權威人士」直言中國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形,更不可能是V形,而是L形的走勢。這個L形是一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說得斬釘截鐵,一點也不含糊。所謂L形經濟運行,一是調整還未觸底,二是即使觸底,仍然要在底部橫行;設若「權威人士」的說法反映實况,則中國經濟疲軟,將會持續一段較長時間。自從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國際不乏研究機構或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前景提出負面看法,內地對此甚為「感冒」,官方傳媒經常就此發文反駁,認為有關說法旨在「唱衰」中國經濟。現在「權威人士」提出的一個階段L形經濟運行說法,實事求是,值得肯定。


首季經濟數據公布之後,投資市場仍然顯得呆滯甚至回調,說明投資者並未被表面數據蒙蔽。事實上,首季經濟增長,主要靠固定資產投資拉動,這是舊招數,與內地近年強調經濟轉型,增加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並不脗合。「權威人士」重申目前主打方向是供給側改革,要做到「五大任務」,包括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杆、降成本及補短板,設若中國經濟堅持按此方向調整,則內地不會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以為央行將大幅減息催谷經濟,將會落空。


內地房地產市場積壓十分嚴重,今年初曾有放寬購房限制措施,房地產市場一度亢奮起來,上海等城市出現通宵排隊買樓等場面,樓價飈升,泡沫愈吹愈大。在「權威人士」看來,房地產去庫存應該是推動城鎮化、讓人住進樓房的去庫存,而非通過增加槓杆的方式去庫存。這種權威說法,給市場釋出的信息十分清楚,就是要如啃硬骨頭般完成任務,不會重蹈「大水漫灌」市場的覆轍。對投資者而言,這是重要信息。


股匯樓回歸原功能

走捷徑或後患無窮

「權威人士」提到「我們明確了股市、匯市、樓市做政策取向,即回歸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發展規律,不能簡單作為保增長的手段」。回顧去年初,內地官方大力催谷股市,所謂「國家牛市」成為現代投資奇觀,當時就有以興旺的股市消化特別是地方債務的考慮,股市被賦予去庫存的功能。其結果是泡沫爆破,股市暴跌,形成中國獨有的股災,蒸發了數以十萬億元計資產,教訓之慘痛,連內地的金融改革也停頓下來了。現在看到「回歸到各自的功能定位」表述,是交了極其昂貴學費的結果,若以後金融市場毋須再經受不必要折騰,去年夏天和今年初的「金融學費」,還有一定價值。


「權威人士」點明不應該做的,還有勿輕言「債轉股」,擔心控制不好,會產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等。至於認為要做的包括處理「殭屍企業」,要建立新型政商關係,給企業家定心丸,「讓企業家既有『恆產』又有『恆心』,不要盲目翻舊帳,使創業者有安全感」等,都是有針對性的積極作為。總之,這篇「權威人士」專訪披露的信息,是未來一段日子的中國經濟工作,無發財捷徑、要啃硬骨頭、須埋頭苦幹,整體會較為辛苦。不過,克服重重困難之後,成果會十分紮實,中國的經濟將迎來另一個數十年榮景。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