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羅致光:退休保障:再談全民養老金的政治可行性長青網文章

2016年05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5月11日 06:35
2016年05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由彭定康方案說起

民間組織在香港爭取「全民養老金」(註1)已有半個世紀。不過,一個較完整的退休方案卻是出自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於1994年7月提出的《香港的老年退休金計劃》。1995年1月,政府宣布放棄計劃。1995年3月8日,當時的教育統籌司梁文建,在立法局就有關強積金的動議辯論時指出:「我們發現公眾對老年退休金計劃的意見存在分歧,極其量只能算是毁譽參半……本(立法)局只有一位議員在(1994年11月9日關於老人退休金計劃的動議辯論)發言中明確表示支持政府提出的老年退休金計劃。」(註2)


在提出「老年退休金」計劃時,政府已表明要符合3個條件才會實行:(1)財務及管理上可行;(2)獲得巿民普遍贊同;及(3)就計劃與中國政府商議。


在第一項條件上,當時政府的結論是可行的。細節在此不作交代,單看當時估計2056年香港只有18.5%人口是65歲或以上,這與去年統計處推算的2056年為35.2%,有着近一倍的落差,亦可以解釋了一半為何今天政府的立場與20年前政府立場的差異(註3)。不過,計劃在當時立法局中得不到支持,民間支持及反對意見參半,中方亦明顯表示有保留,結果當時政府便只有放棄計劃。


今天坊間「全民養老金」方案(註4)與彭定康方案的共通點,都是將生果金改名為「退休金」、「養老金」,或「老年金」,金額提升至3000多元,領取年齡下降至65歲,增加稅收(利得稅或薪酬稅),加上政府注資(包括一般稅收及儲備)。它們是否會重蹈彭定康方案覆轍呢?


「全民養老金」的政治前景

在1994年的諮詢中,由於「老年退休金」的建議出自政府,香港的商界反對聲音十分強烈;多位知名學者,主要是經濟學者亦包括了周永新教授,更聯名登報反對「老年退休金」。今天,由於政府已清楚表示對「不論貧富」的「全民養老金」有所保留,商界便甚少就「全民養老金」表態。不過,大家都可以想像,若要增加利得稅或僱主供款,商界中反對的聲音便一定會掩蓋了當中小部分不反對的聲音。以今時今日香港的政治生態,加上2017年透過1200人選舉委員會選舉特首還只有不足一年,哪一位自以為可能當選的參選人會表態支持成立「全民養老金」呢?


1994年的民意是「毁譽參半」,今天的民意如何,還要等待更具代表性的調查結果公布。當然,從民調看民意,其參考程度便視乎問題是如何問法,例如是簡單地問「你是否支持香港有一個全民的退休金」,支持度便必然甚高,沒有八成人支持,才是奇怪。若問「你是否支持香港有一個不需要經濟審查的全民退保金」,支持度雖比前者為低,或許仍有近半數支持。但若問「你是否支持香港增加利得稅及甎恔~俸稅,以設立一個不需要經濟審查的全民養老金」,支持度便會再降低。就如過往醫療融資的諮詢,只要包括了強制供款或是資源再分配成分的方案,民意結果都會是「毁譽參半」。


當人口將會急劇高齡化、勞動及總人口根據推算將會下降、經濟增長放緩、民意分歧,加上現時政治生態、商界的反對、特首選舉在眼前,「全民養老金」的政治可能性便十分之低。


■結語

不論「全民養老金」的政治可能性有幾低,不少爭取長者權益的朋友,仍會基於他們的信念,努力爭取「全民養老金」的成立。我只是希望他們可用部分的力量,為現時數十萬的貧窮長者,爭取一些他們可以改善生活的福利,如綜援及長者生活津貼的改善,那麼我們還多一些機會為他們「成功爭取」到福利的改善,作為這個社會對他們過往建設香港這個家園的理應回饋。


註1:在此文章中,採用了「全民養老金」而非「全民退休金」是避免了「退休金」這個名稱可能出現的概念混淆

註2:在1994年11月9日的立法局動議辯論中,仍有其他議員在發言中表示支持「老年退休金計劃」,不過他們在發言中亦加上其他條件和意見

註3:另一部分原因是今天的政府對未來經濟增長,並不如20年前政府的樂觀

註4:包括了工聯會、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公共專業聯盟及周永新2014年團隊方案

作者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