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隨着學童輕生個案上升,家長對零功課、愉快上課的訴求增加,社會各界似乎都意識到不少新一代兒童的壓力正面臨爆煲。到底是誰偷走了孩子的快樂?學業固然重要,但休息、遊戲也是孩子天生的權利,如果遊戲選擇得當,除了可以幫助孩子放鬆身心,更可以讓他們學會面對勝敗得失、啟發其創意潛能,甚至成為親子間的寶貴經歷。當家長明白遊戲的重要,相信可以為「勤有功,戲無益」這句話賦予一個新意義。
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1989)第31條,兒童有權享有休息和閒暇,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遊戲和娛樂活動,以及自由參加文化生活和藝術活動。公約已訂下超過廿多年,但敢問一句,香港的小朋友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實踐?
念小六的少杰、琬淇、曉彤和燁香異口同聲表示,周一至五放學後都忙於做功課,平均要晚上七、八時才完成,琬淇更試過做到晚上十時才能休息,但大家都習慣了早睡早起,所以上學後除了做功課便是睡覺。即使到了周末,功課只會以倍數增多,少杰說自己希望做完功課後才盡情去玩,所以周末只餘下緊湊的兩、三小時遊戲時間。
四名忙碌的小學生正是香港學童的典型代表,慶幸現今有不少家長開始意識到讓孩子有時間進行遊戲的重要。今次,一班兒童節目《Think Big天地》主持人與輔導心理學家尹冠業(Edwin)及洪霓(Leo),決定與孩子們拋開書包,一同大玩四個集體遊戲,示範如何透過遊戲讓孩子經歷未知、發揮創意。
四款遊戲發掘創意
1. Pictionary版(猜猜畫畫)以訛傳訛,所有玩家梅花間竹地分別以寫字和繪畫來向下一個玩家傳達一個四字句。
2. 分成兩組,各組派四個隊員,想出一個四字詞後,再同一時間每人分別說出四字詞的每一個字,讓對方去猜。
3. 主持擲出四個英文字母,兩組鬥快說出當中能夠拼湊出來的一個生字。
4. 分兩組,鬥快把分成四塊的迷宮拼圖拼回原狀,並以筆成功走完迷宮。
創意來自玩樂過程
四個遊戲看似簡單,家長平日亦能與子女在家中玩耍,不過Edwin和Leo強調遊戲有助啟發孩子創意,他們指創意並非來自遊戲本身,而是小朋友玩的過程。Leo說,pictionary需要用的是大家的溝通能力,此外把文字變為圖畫則需要想像力。「主持人可能都玩過,所以他們會用一些既定的方式來玩,例如以一個圖代表一個字;但對小朋友來說,他們未必有這個想法,如果他們有創意的話,可以把四字詞變成一幅大圖畫。又例如拼英文字的遊戲,小朋友即使不肯定有沒有那個字,也會嘗試說出來,在旁觀察的老師跟我說,若換了在課室,學生不肯定答案,未必敢舉手回答。我覺得除了是遊戲氣氛所影響,亦是因為孩子平日都很害怕犯錯,但遊戲可以令他們拋開這個顧忌,以致有不同的表現。」
Edwin則認為遊戲不但可以培養孩子創造力,也可以維持他們的身心靈健康。「遊戲過程中帶有競爭,他們會分組合作,有空間給他們去出題目、去解難、去想方法擊敗對方,甚至給自己犯錯的空間。家長應鼓勵孩子在遊戲中付出,輸了是一種情緒試煉,勝出亦可以建立同理心,看看能否明白負方的感受。」
遊戲所學 終身受用
兩位輔導心理學家認為成人世界中,幾乎每份工作都講求創意空間,Leo說﹕「即使做文職,公司會要你度橋、要你做設計,然而小朋友上學時,卻沒有特別教他們創意表達,很多科目,即使是藝術、音樂,有時都會教得很公式化,但當他們畢業後,一下子便要投入事事講求創意的工作,中間好像斷了層。」雖然一兩次遊戲,不足以增加孩子的創意,但他們都希望帶出一個信息,就是讓所有孩子有更多遊戲的時間和空間,去發揮他們的創意潛能,終身受用。
文﹕顏燕雯
圖﹕陳淑安、馮凱鍵、受訪者提供
小模特兒﹕馬梓喬、劉明澈、何柏緪、晴朗、Keicy、Kassy、林祉君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