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楊志剛:傳媒戰線 輿論陣地長青網文章

2016年05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5月05日 06:35
2016年05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政治鬥爭,總是思想主導,輿論先行。傳媒是戰線,輿論是陣地。最近數周香港這塊兵家必爭的輿論陣地奇兵異動,包括美國《紐約時報》、英國廣播公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當然還有《明報》被圍剿。


英美傳播界龍頭蒞臨香港

先說外圍情况。4月26日紐約時報公布,該報巴黎分社的編採部將調派來香港和紐約。較早前該報宣布投資3億9000萬港元,加強其國際網上資訊。無獨有偶,歷史學者Matthew Jones剛於兩月前出版新書《新聞、情報和紐約時報》,詳盡披露美國中央情報局與紐約時報糾纏不清的關係。該書引述美國「水門事件」的調查記者Carl Bernstein的文章,指稱於1977年前的25年間,共有逾400名美國記者為中情局執行情報任務。其中普立茲新聞獎得獎記者、紐約時報的Cyrus Sulzberger便是中情局的「資產」。該記者的叔父當時是紐約時報社長。


紐約時報公布之前一天,英國廣播公司公布其中文廣播服務將由倫敦移師香港的計劃。據英國《衛報》4月25日引述BBC發言人表示:「我們必須改變BBC中文廣播的運作方式,以增強我們在中國的覆蓋率和影響力。」話已說得很明白,英國廣播公司是衝着中國來的。


紐約時報當然也是衝着中國來的,它是美國「重返亞洲」的一隻棋子,也是對中國進行輿論圍堵的工具。香港在冷戰期間一直是英美兩國監聽中國的基地,香港今天作為國際傳播通訊中心,資訊自由,當然會歡迎英美兩家傳播界龍頭蒞臨。能夠近距離認識中國,總是勝於遠隔重洋帶着有色眼鏡報道中國。


增強媒體公信力 可提升中國話語權

中國很清楚自己在國際話語權的弱勢。英國廣播公司公布之前幾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邀請了全球五大國際公關公司競投為中國提供宣傳計劃。這次是中國於2008年聘用海外公關公司協助宣傳北京奧運之後,再度招聘海外公關公司加強其軟實力。


中國還有以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動用逾20億港元於去年12月收購《南華早報》。但是相對於日本傳媒集團「日經」去年7月「失驚無神」地以101億港元的天價收購《金融時報》,則是小巫見大巫。「日經」是日本的非官方「中宣部」。日本財務相當時亦說得白:這次收購,有助安倍政府的經濟政策能得到更準確報道。區區101億港元中國當然拿得出,但這是輿論戰場大殺傷力戰略武器,人家不會賣給中國。


中國招聘公關僱傭兵來協助打輿論戰,難以扭轉西方傳媒對中國不公平的報道。最有效提升中國話語權的方法,只有一個:增強中國媒體的國際公信力。這方面涉及的不是國家能力的問題,而是領導人政治意願的問題。只要中南海願意,中國傳媒完全有能力建立國際公信力。


明報被圍剿

香港是中西方輿論激戰的橋頭堡。新聞工作者深明輿論陣地的重要,亦嗅到香港新聞戰線上的陣陣烽煙,故此對打壓新聞自由的任何風吹草動,特別敏感。把英美傳媒移師香港,解讀為英美以輿論圍堵中國,帶有陰謀論味道,這無可厚非,因為評論版的意見是自由的。新聞版報道的事實,卻是神聖的,不容扭曲。新聞自由,是全港市民奉為不容侵犯的核心價值。明報因為解僱姜國元先生而被質疑為打壓新聞自由,這是嚴重的指控,故此我詳細閱讀有關的評論和報道,嘗試了解這次事件是否出於打壓新聞自由。我沒有向傳媒朋友「索料」,只是和讀者一樣,根據所報道的事實來探討。事實是神聖的。打壓新聞自由的事實在哪裏?


解僱事件涉及的兩名當事人,對事情的來龍去脈最清楚。對姜先生來說,這樣突如其來的解僱,當然是不愉快的經歷。他和明報賓主關係前後逾17年,對明報當然感情深厚。他被解僱後,對同事只說過一句話:緊守工作崗位,做好每日工作。顯示積極正面的文人氣節。他是具專業誠信的報人和知識分子,如果他站出來說明真相,讓真相說明一切,自然會令人信服。如果他站出來親口說:這次解僱是出於打壓新聞自由,我會相信。


另一當事人是鍾天祥先生。他以總編輯身分說:「公司需積極採取節流緊縮政策,裁減人手實非得已。」我沒理由不相信他。他一句「我的最得力的助手姜國元先生」,同樣是得體的君子不出惡言。他們兩位當事人都不願意進一步說出解僱的詳情,給人的印象就是雙方均為存厚道,而不透露詳情。


這次解僱確實來得突然,但「粗暴」是談不上的。報館連每天用哪一條新聞作為頭條,都屬機密。作為執行總編,清楚知道報館在偵查什麼新聞線索;既然已經知道要離職,而且不能排除加盟競爭對手,為免構成利益衝突,即時離任是慣常做法,而非粗暴。


編輯與記者的關係

明報記者是內部的主要利益相關者。他們的迴響,當然較外界的反應更為重要。他們反應激烈,不難理解。


傳媒學者把記者分為3類。第一類是傳統記者。他們專業地蒐集資料和事實,然後將最重要的事實客觀地呈現給讀者。第二類是研究調查型記者。他們不單呈現事實,更會着重於挖掘事件背後的原因和背景,讓讀者可以更全面地解讀新聞。第三類是社運記者。社運記者有其理想,希望透過新聞工作改變世界。他們對當權派多採取批判態度。當他們認為某件事情是不合理的,便會透過取材、刻意挑選評論員等採訪方法以表達自己對事情的看法。


用這分類法去分析這次解僱,可以看到新聞界前線人員有不少是社運記者。這是不帶價值判斷的歸納,反映不同性格記者的不同承擔。思想成熟的社會,較需要研究調查記者;在公義不彰的社會,需要較多社運型記者,以彰顯公義。明報的文化,給人的印象是較多社運記者。


明報事件亦帶出編輯與記者的關係。有傳媒學者把編輯與記者的關係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同工」關係,另一類是「上司與下屬」關係。姜先生和記者磨合多年,發展為同工關係;鍾天祥先生空降明報,和記者處於上司與下屬關係。傳媒學者發現社運型記者較不接受編輯的權力,而較接受與編輯的「同工」關係。這點,鍾先生可作參考。


(編者按:《明報》集團4月20日就此事的聲明表示:公司需積極採取節流緊縮政策,裁減人手實非得已,是次裁減涉及業務和編採部門人員,當中包括高層人員;公司希望盡快渡過此困難時刻;明報編採方針保持不變)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