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資訊科技進入大數據年代,就連一面鏡子也可以跟你互動,處理影像資訊。由3位歐洲籍人士創辦的actiMirror,在香港推出可以拍照及播放廣告的鏡子,供零售商及餐廳擺放,幫助商戶分析顧客照鏡時的資料,包括顧客年齡、性別,以至喜怒哀樂,可以為顧客增添購物體驗的同時,更可藉數據分析調整銷售策略,這種「鏡子技術」或許能在香港開拓一種嶄新的消費模式。
actiMirror的鏡子主要是放在零售舖面內,當顧客面向鏡子時,鏡子會顯示一些有用的資訊供顧客閱讀,但鏡子背後會收集照鏡者的數據。以時裝店為例,顧客對着鏡子試戴領帶時,鏡子可顯示一些有關衣着的資訊或產品資料,同時鏡子背後正分析照鏡人的年齡、性別、種族、心情等。無論顧客最後買與不買,鏡子均紀錄有關數據;比方說,什麼年齡、性別的人最喜歡這款領帶,又或者可能試戴這條領帶的顧客中,若大部分人最終都沒有購買,就可能反映定價太高。根據這些數據,零售商可更精確地制定銷售策略,例如應該針對什麼客戶群,或者價格應該如何調整等。
actiMirror鏡子用途亦不限於此。假設鏡子放在餐廳內,顧客可對住鏡子自拍留念,然後鏡子會詢問客人電郵地址,將相片寄回客人電子郵箱,而餐廳往後亦可借該電郵地址去寄發宣傳單張。若客人不想輸入電郵地址,亦可用手機掃描二維碼(QR Code)來取得相片。騰訊(0700)旗下、內地最普及的手機即時通訊軟件微信的掃描功能,亦適用於該QR Code,actiMirror也有意打入內地市場。
賣的是大數據 不單是鏡子
在actiMirror現在的生意伙伴名單中,已有不少「響噹噹」的集團,例如利豐(0494)、太古(0019)等,其中利豐旗下化妝品店會安裝鏡子,太古旗下Mr. & Mrs. Fox餐廳亦會先試用產品,至於常在亞洲博覽館搞展覽的環球資源,亦會於活動上擺放產品,讓來賓體驗這種技術。
不單產品用途新鮮,就連公司的商業模式也經過精心設計,其收入有穩固的結構。actiMirror行政總裁兼聯合創辦人Victor Ruiz表示,每塊鏡子最低售價2000美元(約1.56萬港元),另有更大尺寸,又或者可增加配件,但他強調,鏡子售價不重要,因賣鏡子並非公司最大收入來源,「我們並非靠販賣鏡子賺錢,而是在出售大數據賺錢」。Victor Ruiz透露,公司會將收集到的數據交給商戶,每月向商戶收取1500港元,但其中數據僅牽涉表面資料,客戶身分等不予外泄,重申符合香港《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第35J與35K條例。如是者,actiMirror保障了雙重收入,而且不獨是售賣鏡子這筆一次過收入,曾經購買過鏡子的商戶以後或會長期提供另一筆收入,故理論上公司收入有望愈滾愈大。
雖然公司目前總部設於香港,但Victor Ruiz國籍為西班牙,2013年伙拍Fulvio Riva與Tim Duckworth在米蘭創辦actiMirror,2014年才將總部遷移至香港,現時產品主要在歐洲及香港出售,亦有銷往內地,美國則正在籌備發售,眼光放在全球市場。
成立3年 估值已逾億
actiMirror成立約3年,但估值已經不低。Victor Ruiz稱,公司融資估值達1500萬美元(約1.17億港元),目標今年內可再獲注資300萬美元,其中100萬美元來自美國,200萬美元來自香港。若注資順利,屆時估值便可提高至1800萬美元(約1.4億港元)。據actiMirror資料顯示,集資所得將有53%用於研發開支,39%則放在管理、銷售、市場推廣等,其餘8%則撥在行政及租金等。
Victor Ruiz透露,3名創辦人最初各自「掏腰包」投資約50萬美元(約390萬港元),若公司獲其他投資者入股後,集資所得的200萬美元除以總市值1800萬美元,外面投資者大約合共持股16.7%,3名創辦人則合共持股83.3%,繼續持有大部分股權。公司更已訂立好5年目標,期望2020及2021年度,公司已為商戶安裝逾1萬塊鏡子,EBTIDA(除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達3500萬美元(約2.73億港元)。
明報記者 鄭智文
[鄭智文 新經濟新天地]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