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何國良:A股估值虛高 轉市未必有利長青網文章

2016年04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4月11日 06:35
2016年04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電影《十年》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引來一些討論。其實,每一個獎項的誕生都有其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這次結果的出現只是綜合了這兩種因素,不能說什麼「成敗論英雄」。在香港電影界中,每個時代都會出現一批新晉導演,在我的年代,有名為「新浪潮」年輕導演,如徐克、許鞍華、譚家明和方育平等,他們其實也創作了一些當時極具爭議的電影,如《投奔怒海》、《蝶變》、《跳灰》、《邊緣人》和《山狗》等。所以,時代總是這樣,是所謂的「江山代有人才出」。筆者比較傾向多看一段時間,留意獲獎導演往後的作品,看看他們能否創出新「新浪潮」,再作定論。這跟投資之道同出一轍,投資一家上市公司時,我們亦應給予公司足夠時間去經營和發展,斷不能在短暫時間內就要求有很好的成果。可惜,在現時的投資氣氛,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不同的市場形態造成了不同的市場差異。最近,團隊同仁轉發了一篇名為《預計港股市場5年內將實質消亡》的文章給我,文章表示,由於不同市場估值長期的差異,造成了一鼓轉市的風氣,不少上市公司都紛紛從低估值的交易所,將上市股票私有化,然後重新在高估值的交易所去尋求上市。當然,這高估值的市場是指A股市場。因此,文章預測,不用十年,5年內港股市場將實質消亡。


風險難完全套戥 AH差價難收窄

其實,A/H股的溢價和折讓等情况確實存在已久,在當初滬港通推出之時,大家曾預計這互聯互通機制可以把溢價/折讓的幅度收窄,可惜,在沒法完全執行無風險套戥的情况下,兩地上市股票的股價仍保留原有受當地投資市場支配的特色,造成估值的差異。從上市公司老闆的立場,當然希望公司在上市的一刻能賣到好價錢,好讓大小原始股東能獲得一次不俗的套現機會,而且,如果當公司的估價可以在IPO後保持,這將有利公司往後的業務發展,特別是在向外收購兼併時,以高估值的股票代替現金作價,是最有利公司之一種方法。因此,轉市的動機是可以理解的。


高估值先決條件:高增長高回報

可是,這個命題的一個關鍵在於一個市場的高估值是否是一個可持續的現象。在沒有免費午餐的世界裏,投資者願意付出高估值的唯一一個原因是劍指高增長,繼而提供高回報。因此,市場中受追捧的股票能否交出像投資者預期般的業績是高估值可否持續的最重要因素。如果只是虛高的估值,調整只是遲早之事,亦會影響公司最終轉市的決定,所以就算有公司決定走這條路,亦不一定能形成風氣。而且,A股市場特別受IPO的增量而影響投資氣氛,所以一窩蜂跑回A股市場上市是否對其有利亦相當成疑。


安保投資亞洲區股票投資主管

[何國良 基金看世界]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