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瑞信陳昌華上文預警港股在本季有機會二次探底,而內地A股近年亦是左右港股走勢的因素之一,因此,《Money Monday》封面故事亦專訪了瑞信董事總經理及中國A股策略師陳李分析A股後市。陳李認為,由於債務高企、產能過剩及槓桿過高等結構性問題未解決,料A股熊市未完,惟內地經濟在基建及地產帶動下有回穩迹象,可望帶動上證指數在未來一兩個月上望3100至3200點,當中以周期股有較佳短炒機會。
明報記者 葉創成
上證指數2月29日跌至2638點後觸底回升,上周收報2985點,累積升幅達347點或13.2%。陳李認為,內地經濟近月已有企穩的迹象,例如地方政府的基建投資及全國房地產銷售正逐步回升,成為支撐A股表現的重要因素。
陳李解釋,過去3年內地經濟下行,地方政府稅收下降,加上中央嚴格執行反貪腐政策,也影響地方政府官員的積極性,故期內地方政府的基建投資增長持續放緩,但目前這兩方面都有微妙的變化。
基建地產投資成經濟雙引擎
「在資金方面,中央今年料會進行6.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地方債置換,規模比去年3萬億元倍增,而整體(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企業)發債規模今年料淨增加6萬億至8萬億元,相等於GDP約10%,當中主要由政府發債,所以地方政府不愁沒錢投資基建;在地方政府官員的推動力方面,上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及發改委會議多次提及『容錯機制』,強調並非不可犯錯,只要不涉及貪污腐敗或私心謀利,在某一項目上做得不好可以原諒。過去中央高舉反貪腐的旗幟,很多地方政府官員因此選擇不做事,因為不做不錯;但現時採取『容錯機制』便不同了,雖然大部分地方官員料會先觀望,但總有些地方官員會因此重啟基建投資,假如他們做得成功,並且獲仕途晉升,便會出現正面反饋(Positive Feedback) ,吸引更多地方政府官員增加基建投資,促進整體經濟增長。」
周期股盈利回升在望
除地方政府基建上馬外,陳李認為,內地房地產市場有全面復蘇的迹象,亦是另一有利因素:「我們最近回內地調研,很驚訝房地產市場的傳播效應(Spread Over Effect)這麼強,前年第四季一線城市樓價開始上漲,去年上半年二線城市樓價接力做好,今年以來部分三線城市像唐山樓市成交量按年亦大幅上升。這樣的話,去存庫情况料理想,全國房地產投資將會回升。我們相信,中央並非希望房地產投資顯著上升,但只要不再下跌便好了,這樣的話,便可望達成未來5年每年GDP增長不低於6.5%的目標。」
陳李指出,內地固定資產投資主要來自基建及房地產,目前該兩大範疇均可望重踏增長重力,對鋼鐵、水泥、煤炭及工程機械等周期股十分正面,尤其是有關股份盈利過去4年持續下跌,股價因此跌至低位,當有關公司日後公布業績改善,可望成為股價回升的催化劑。
不過,陳李強調目前內地債務高企、槓桿過高及產能過剩等結構性問題未有改善,故A股仍然處於熊市,是次由經濟回穩所促成的反彈只可再延續1至2個月,上證指數可上望3100至3200點,尤其是A股投資者習慣炒預期,當強勁的經濟數據及業績出台,反而可能是反彈的尾聲:「1、2月A股周期股的市帳率跌穿1倍,投資者認為其估值偏低,又預期經濟將改善,便密密收集;過去一個多月數據一點點來證明其預期正確,所以大市出現反彈。大家現在還沒有看到強勁的數據,若所有數據都轉好,反彈可能很快結束。」
上證指數上周收報2985點,與陳李的目標區域3100至3200點比較,潛在升幅僅3.9%至7.2%,不算特別吸引。陳李解釋,上證指數成分股市值中近三成屬內銀股,其表現難寄厚望,料將限制大市升幅。「我們還是不喜歡銀行股,目前政府的做法是將銀行的盈利轉移去工業企業,例如連番減息便令銀行的淨息差收窄,以減輕企業的財務負擔。債轉股更是這樣,銀行把其客戶的利息及債權都免了,然後成為股東;這些企業都是很差的企業,跟着幾年肯定不派息,這就犧牲銀行股的盈利了。這其實也是國家政策的方向,希望犧牲銀行的盈利予企業,讓企業能夠慢慢復蘇,從而令整體經濟回穩。」
深創板估值高 不建議沾手
至於深圳創業板股份及相關ETF,陳李亦不建議沾手,「目前深圳創業板成分股平均市盈率逾80倍,而亞洲中小型企業的平均市盈率只有18倍;一個市場不可能一直維持這樣高的市盈率,尤其是深圳創業板的企業去年盈利平均增長17%,當中還有很多是由併購帶來的。即使中國證監會近月將註冊制及戰略新興板的出台時間推遲,而且整體新股上市數目也會減慢,減輕資金分流的影響,故深創板料不會崩盤,只會慢慢下跌,但這也是一種風險!」因此,陳李建議若投資者希望捕捉未來一至兩個月的A股反彈浪,可透過滬股通買入鋼鐵、水泥、煤炭及工程機械等周期股,「這些股份的市帳率由過去一個多月低於1倍回升至1倍左右,估值仍具備修復空間」。
[封面故事]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