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觸木:後會有期•回憶「觸木」初衷長青網文章

2016年04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4月10日 06:35
2016年04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時間,是一個抽象概念,靠不同東西的變化才能讓我們具體看到,例如四時交替、分秒走動、年輪增長等等。看到存起的第一篇《觸木》已泛黃,才發現已撰寫這專欄近三年,或是時候暫別一下了。容小弟在最後一期和大家分享「觸木」的初衷和臨別所想。


我和木頭的故事

小弟自從在偶然的情况下,以校園內拾到的廢木卡板為材料,完成了中大藝術系畢業展後,便和朋友合租村屋,繼而轉到火炭工廈單位為工作室,在公餘時間繼續以此材料創作雕塑。因作品以卡通動物造型為主,加上物料質感粗獷獨特,憑藉比賽和展覽逐漸為人所識,得到不少媒體報道外,也吸引了一些品牌邀請合作,算是誤打誤撞走出了一條藝術也可搵飯食的路。及至2012年,在時代廣場的個展結束後,筆者終決定辭去畫室創作總監的工作,正式成為全職藝術家。不過,卻不是和畫廊簽約合作埋首創作的那種,而是以各種圍繞藝術創作有關的工作維生,例如不同機構的委約創作、參與各類型展覽,還有任教不同對象的工作坊等,最後就是寫專欄。


「觸木」的初衷

話說當年看到大部分有關木頭的資訊,例如木作DIY書籍、名師作品的圖冊,還有關於木雕或木建築的書本雜誌等,不是來自台灣、日本,就是內地的出版,和香港有關的不多。恰巧小弟因辭去全職工作,時間分配相對靈活,便膽粗粗的想寫寫。擬定好幾個題目,連同簡單的計劃書和自己過去在網上發表的文章,一併電郵了給《明報》星期日生活的主編黎佩芬女士,幸運地得到了一個版面發表。由2013年6月第一期寫香港碩果僅存的「志記鎅木廠」開始,仗着專欄作者的身分,由本地老師傅、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甚至是居於木漁船上的漁民、不同樂器的琴匠等等,通通因訪問而成了朋友,還結識了台灣的木創能手和熱心的推動者,實在是難忘的經歷,在此必須謝過黎佩芬女士及編輯團隊,還有頭幾期幫忙供稿的The Cave Workshop,當然少不了所有受訪者和讀者啦!


由木材到生活,由生活到價值觀

回首過去匆忙趕稿的日子,每篇觸木最想傳遞的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在香港,經濟掛帥、價值觀單一,加上近年種種由上而下愈見埋身的壓迫氛圍,迫使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要重新拉闊生活的種種可能,便要由我們的一雙手開始;除了消費,我們可創作,除了競爭,或可Crossover;除了專利,還有共享,除了丟棄,還有可持續。世事往往物極必反,當滿街倒模大商場時,我們愛逛小市集,當選擇都是千篇一律時,我們要親手擁抱瑕疵。慢慢便能開拓出主流以外的價值觀,別小覷這些「無用」的小改變,所謂「無用之用」並非短期的利益回報,而是一種長線的大用。有不同、有可能的日子,才是生活;有想像、有實踐的你我,才能開創未來!共勉之,後會有期。


(作者簡介:王天仁,中大藝術系畢業,擅用回收木卡板創作平易近人的雕塑,透過作品、教育活動及不同平台,分享所想所見。http://www.facebook.com/junkwoodsculpture)


文、圖:天仁

編輯:高卓怡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