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港樓十年後 比《十年》更悲慘?長青網文章

2016年04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4月09日 06:35
2016年04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電影《十年》奪得本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殊榮,是眾望所歸,還是政治綁架?筆者實在不懂得回答,皆因筆者一不懂政治,二不懂電影,卻由此想起過去十多年的樓市大升浪,以及未來十年的樓市會如何走。里昂最新發表的一份有關中國旅客的研究報告,當中的一些數據令人擔心不已。


應還記得十多年前即2003年SARS時,香港百業蕭條,樓市也處於谷底,之後有「自由行」政策出現,香港經濟也漸恢復,樓市也展開十多年的大升浪,直至去年9月才似見頂。自由行政策,為香港帶來大量旅客,令到多個行業包括旅遊和零售業受惠,不少相關行業的從業員也迎來十多年的好景,然而,自年多前美元出現強勢,加上出現所謂「驅蝗」等不友善行為,前年又來一個佔中,今年初又有旺角衝突,來港的內地旅客和涉及的消費終於萎縮,旺區吉舖湧現,比2003年SARS時更甚。


內地客不訪港 其他國家得益

其實,近月美元已見頂回落,採用聯繫匯率的香港理應受惠,里昂的研究報告表示,2015年中國往外地的旅客達1.28億人,按年升10%,值得注意的是,若扣除了澳門和香港,其實有關數字的按年增幅達28%,即是說,中國旅客往外地旅遊在去年仍激增,但整體增長率卻受港澳所拖累而被拉低。更值得留意的是,若單計今年以來的首季數字,中國往其他國家的旅客數目,菲律賓按年大增1.3倍,日本、越南和新加坡都按年增加了超過六成,其他如澳洲、泰國、柬埔寨、新西蘭和台灣都有增長,唯獨只有澳門按年微跌3%,香港更大跌18%(圖1)!以上數字反映,中國旅客並沒有減少外遊,只是不想再到澳門和香港,澳門或因內地打貪而令賭客減少,其他國家明顯受惠,香港卻「斯人獨憔悴」,這便沒得再賴是受外圍因素所累,而一定是香港自身出了問題!


其實,香港的金融業也響起了警號。國際諮詢公司Z/Yen發表的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調查報告(今次調查了120個城市,在過去2年向2520間金融服務專業機構及人士收集2.7萬份問卷,其中約2.55萬份問卷用於今次報告,訪問了包括對營商環境、金融業發展、基建、人力資本與聲譽的意見,一般每半年發布一次報告),倫敦、紐約繼續穩坐國際金融中心首兩位,但半年前仍位居第三的香港,今次評分稍微倒退,拖累今次排名退到第四,被新加坡「爬頭」,亞太區內冠軍寶座亦要拱手讓予新加坡(圖2)。


港金融中心排名跌出三甲

報告另設一項排名,是詢問受訪者心目中日益重要的金融中心,坐穩首兩名的新加坡與上海「叮噹馬頭」,受訪者提及的次數分別有121次與120次,拋離第三名的卡薩布蘭卡,該城市僅錄得74次。至於香港在這個排名則慘輸於上海,只被提及55次,不及上海一半,反映外界眼中香港不及上海地位日益重要。


香港一直有經濟四大支柱產業之說,所謂四大支柱包括:(一)貿易及物流業(2014年該業增加值佔GDP的23.4%)、(二)旅遊業(5.1%)、(三)金融業(16.6%)、(四)專業服務及其他生產服務(12.4%)。 現在四大支柱,其中兩條(旅遊和金融)都似出了問題,則香港未來的經濟和樓市,又會否如電影《十年》描繪香港社會未來的一樣悲觀?


港信貸增長 比1997年前更快

大和資本市場最新的研究報告認為,香港現時的宏觀和金融環境,比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前的「脆弱性」不遑多讓。大和表示,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前存在的信貸和樓市泡沫,現在有過之無不及,若以六大指標衡量香港經濟的「脆弱性」,包括:(一)熱錢流入總額;(二)總體信貸擴張;(三)中國或區內信貸澎脹;(四)物業相關信貸總額;(五)聯儲局政策方向;以及(六)港元估值,現在香港的頭四項指標,較諸亞洲金融風暴前更差。具體數字如在1997年之前的10年,香港整體銀行增4720億美元信貸,現在之前的12年,銀行貸款大增7250億美元(圖3),可見人們說香港經濟槓桿低,樓市絕不會出事,實有商榷餘地。


另外,大和表示,資金流入乃和全球(美國以外)的美元債項增長高度相關(相關系數高達97%,圖4),一旦出現去槓桿,類似1997/98年後持續6年的信貸收縮將會出現,屆時香港的前景,或較《十年》所形容的更悲慘。


明報記者

[陸振球 樓市解碼]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