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中間溫和力量 仍是社會主流長青網文章

2016年04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4月09日 06:35
2016年04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中大亞太研究所一項民意調查,有關向政府爭取訴求的方式,結果顯示接近七成受訪者認同「無論如何,必須堅持以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方式爭取」,即是說「和理非」仍然是社會主流;不過,近期政壇聲浪最高、最「吸睛」的言行,並非如此,特別是鼓吹暴力、不肯與暴力劃清界線的新銳後生和政客、政治團體,正在招搖過市,取態與調查結果背道而馳。目前本港政治生態的狀態,有點不正常。


中大調查抗爭手法

市民多選「和理非」

有關調查,除了認同「和理非」佔69.5%,不認同的只有8.1%,其他兩個問題的調查結果,也值得參考。「於今時今日,只有用激烈手法(如肢體衝撞、阻塞交通)才可使政府回應」,同意有15.9%,不同意57.8%;「是否用激烈手法才可使政府回應」,同意9.1%,不同意63.6%。這是亞太研究所上月18至23日以電話訪問700多名18歲以上市民的結果,反映目前社會雖然受紛爭對抗困擾,但是大多數市民希望以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


政客的性格,被認為是西瓜偎大邊,會向有利於其聲望權位靠攏,不過,近期本港政治情勢,並非如此。佔領運動之後冒起的組織,有公然鼓吹暴力抗爭者;更多的是對於會否實行暴力抗爭,表述得模稜兩可;至於已經在體制內的個別政客,一些說法已經近乎煽動暴力了;部分傳統民主派政黨則說法曖昧,不肯與暴力抗爭絕然劃清界線。即是暴力在泛民政治板塊,以不同程度扣在一起。


9月的立法會選舉,各方面都摩拳擦掌,這次選舉,本土、分裂、公投、自決、港獨、暴力等將會成為關鍵詞,特別是暴力的影響見得着,而且有旺角暴亂的一幕一幕驚心動魄,若參選人與暴力搭邊,將會成為負資產,不利選情。根據亞太研究所的調查結果推論,市民對於暴力抗爭理應抗拒。競選要爭取更多市民支持,若調查結果反映市民取態真像,則鼓吹暴力、就暴力抗爭取態曖昧,都會趕客,起碼不會取得更多支持。這種情况,政壇理應出現與暴力切割局面,現在反而依附暴力成為「潮流」,有點背離常理。


過去兩年,雖然激烈極端分子佔奪了一些空間,但是歷經佔領運動和激烈政治鬥爭,社會基本保持穩定,香港並未自亂陣腳,情况與政治光譜左右兩翼仍屬少數,中間理性中道力量佔大多數有很大關係。一個社會,若大多數人不想亂,則這個社會亂不起來;同樣的,若一個社會大多數人不認同暴力,則暴力抗爭在這個社會也沒有市場。亞太研究所的調查結果,可理解為大多數市民認同「和理非」,制約了暴力亂港的空間。除此之外,「和理非」對政治生態、以至政治格局會否發揮更深層次影響,值得關注。


政治生態混沌

中道方向明確

兩年前政改爭議,由於中間溫和力量提出的建議方案,發展至激進力量騎劫了整個議題,最終歷經政治惡鬥之後,一拍兩散,政改拉倒。經此一役,中間溫和路線被認為失敗,相關力量也靠邊站,表面上激進極端力量抬頭,不過調查結果反映市民的取態,並非如一些說法所指認為和平抗爭已經走到盡頭,反而是大多數市民仍然選擇「和理非」。即使如此,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在立法會新界東議席補選中,主打「和理非」路線的候選人,選票寥落,可以慘敗來形容,選舉結果使不少人感到氣餒。


目前本港政治生態,可說處於混沌不清狀態。例如:按市民的中間溫和取向,政客政團應向溫和靠攏,與暴力劃清界線才對,但是他們並未這樣做;大多數市民若溫和中道,應該會在選票反映出來,但是新界東補選結果,卻非如此。這種大多數民意未獲政客政團重視、大多數民意在選舉中未顯現應有力量的情况,確實有點詭異。不過,以香港社會結構,政治光譜兩翼激進極端只會是少數,正常應該會出現溫和中道力量佔多數的格局,因此,在選舉中若能把中間溫和力量調動起來,則政治權力結構將會出現較為正常健康的局面。從亞太研究所的調查結果,顯示如何使支持「和理非」的沉默大多數,以手中一票讓中道溫和力量成為主導力量,已經是十分明確的方向。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