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楊志剛:不經浴火 如何重生?長青網文章

2016年04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4月09日 06:35
2016年04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政治由吵鬧不停,升級到鬥爭不絕;由語言暴力,升級到行為暴力。社會戾氣日重,令人憂心忡忡,但卻不必詫異。去年6.18政改拉倒,便注定了香港將無寧日。邁向2017年3月的特首選舉,難免風雨交加。無論誰當下任特首,都會荊棘滿途、施政維艱。加上香港經濟開始下滑,低技術服務業職位開始不斷流失,基層市民首當其衝,生活水平下降而導致民怨日深,政治與民生兩者皆不利,完美的政治風暴正在不斷儲存能量。


從原地踏步到舉步維艱

香港政治發展的勢頭,讓人驀然驚覺「香港要經歷大劫才能浴火重生」的說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警世良言。如果處理不好,旺角的磚頭只是前菜一碟。


政改大辯論時政府說:如果人大方案被推倒,香港便會「原地踏步」。事後孔明告訴我們,這是一廂情願的論述。短短10個月,香港已從原地踏步沉淪到舉步維艱。以本土和港獨言論為例,就像美國的特朗普,短短數月間由政治鬧劇演變成嚴肅的政治議題。政改拉倒的後遺症一一併發,現在只是症狀初現。蹣跚的香港如何走下去?


對所謂「2047香港獨立」的言論,毋須過於顧慮。以中國過去30年奇蹟般的發展軌迹,除非中美於南海開戰,或台獨擦槍走火,或國內出了大亂,否則2047年的中國該會是在民主、民生、人權、經濟、法治 、 廉潔、環保等各方面都令香港人甚至全世界欣羨的幸福國度。港獨之說,自然不會有市場。反獨立人士現時需要的是戰略忍耐;過度的口誅筆伐,只會為港獨言論搭台。


政治生活的社會功能

更令人擔心的,不是遠慮,而是近憂。


由2012年國民教育一役,到佔中、反佔中、旺角騷亂、本土和港獨抬頭,香港經歷了全民的思想洗禮,令港人思考了以往從未思考過的民主議題。這個政治教化過程,讓民間積累了龐大的政治訴求。在民主制度下這政治訴求會透過全民選舉而得到疏導。激烈的選情,讓選民感情大量投入,前往票站投下一票的同時,亦對制度投下信心的一票。勝出的領袖莊嚴宣誓就職,新領導班子透過傳媒亮相於全民,一切標誌着新的開始,為人民帶來新希望。一連串的政治儀式,一絲不苟的政治舞台設計,就是讓政治訴求積聚的龐大能量,納入正軌。然後一切恢復常態。這是政治生活的社會功能;搞得成功,會促進人民團結。


明年的「小圈子」選舉,難以起到上述社會功能。積壓的民間訴求,將會無處宣泄,卻必須宣泄。明年特首,可說是臨危受命。


明年特區成立20周年,是為大慶。依照慣例國家主席會於7月1日親臨香港為特首監誓。到時會是什麼光景?特區要出動怎樣的警力才能維持特首宣誓的莊嚴?需否出動解放軍駐港部隊才能確保國家主席不受滋擾?應否將特首宣誓大典移師北京,才可讓大慶不變成大劫?唯此舉令特首威信蕩然,如何管治?香港如何才能毋須浴火、卻能重生?這是香港市民思考民主之時,亦需探索的問題。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