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鄭雅心、程綺瑾、葉兆輝:與你同行 We Care長青網文章

2016年04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4月08日 06:35
2016年04月0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近日網絡上廣傳有關青少年自我傷害的照片,引起不少人作出負面的評論。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要愛惜自己的身體是我們從小就學習到的事。無可否認,自我傷害的行為令人痛心又不安,不少人看到自我傷害的行為後亦不禁出口責備,為求令當事人明白到此種行為是「不理智」、「沒智慧」。有人回應事件時指出自我傷害行為被當成「表演」、「英雄主義」、「扭曲價值觀」等行為,又指當事人「覺得做法好型」。然而,背後的真相我們又知道多少?


批判聲很多 真正理解的很少

研究指出,一個有自我傷害行為的人背後極可能面對着不同的挑戰。例如正在經歷多種的負面情緒(Hasking et al., 2008),缺乏社交支援及人際關係不理想(Toprak et al., 2011),而自殺的風險亦比一般人高(Nock et al., 2006)。美國則有學者指出,大部分有自我傷害行為的青少年人在童年時曾經歷過情感虐待或家庭暴力(Brodsky, Cloitre & Dulit, 1995;Perry & Herman, 1991)。自我傷害行為在青少年中頗為常見。在心理學的角度,自我傷害行為被視為宣泄或逃避負面情緒的一種方法。相信在網絡上發言的絕大部分人都不清楚當事人的真正想法和感受。我們聽到的批判聲音很多,但真正理解的實在很少。然而,一句看似無關痛癢的評論,可能成為當事人傷口上的鹽,使其更難以痊癒。


一句問候 或可挽救一條生命

換個角度想,青少年人將有關自我傷害的照片上載到社交網站的目的,也許是沉默的吶喊,也許是求救的信號(a call for help),也許是希望得到一份關心及一個問候。自我傷害固然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事情,同時我們亦不知道在自我傷害背後有多少故事及眼淚。無情的指摘和批評非但不能制止當事人的自我傷害行為,反而可能令其受到更大打擊,感受到更多社會孤立(social isolation),令其自我傷害乃至自殺的風險加劇。倘若希望糾正自我傷害行為,何不多走一步,問一下當事人遭遇了什麼困難,用心理解對方的經歷和情緒,幫他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