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獨立電影《十年》奪得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引起不少爭議。
有人說它並無得到任何最佳導演、編劇、男女主角、配角、攝影、剪接、美指、音效等獎項提名,但仍獲頒最佳電影是名不副實,結果是政治綁架一樁。寰亞傳媒集團主席林建岳形容《十年》獲獎是本港電影界的不幸。香港影業協會主席洪祖星在《文匯報》訪問中說:「黐線㗎!有冇搞錯呀!根本無可能㗎!如果香港電影金像獎這樣做,就無人再尊重金像獎,是死路一條!」資深電影人黃百鳴直言《十年》獲獎是「極大錯誤」和「笑話」。著名導演吳思遠被問到日後怕不怕金像獎被政治化?他回答:「不會,不會再出現的。」
不過,亦有人認為《十年》拍出了港人的心聲和憂慮,故事引發共鳴,激盪人心,作品超越了技術層次,內容彌補了製作上的不足,富時代和警世意義,尤其是今天荒誕的香港。
未必最標青 但能為時代說話
《明報》引述兩位評審李茜和畢明說,《十年》題材創新,同時每個單元的人物和情節吸引,從藝術角度是非常難得。政治是生活一部分,「點解講親政治就要敏感?無嘢需要恐懼」。觀眾對公式化、「離地」的電影感厭倦,《十年》未必最標青,從藝術角度有不足,但能夠為時代說話,反映港人對將來的迷惘,故引起共鳴。
影評人舒琪直言《十年》是香港宣言,又說:「藝術貴乎真心(integrity)、勇氣與視野,《十年》縱有這樣那樣的缺失、稚嫩,但卻一片丹心、直視時代、膽識過人,單是這份氣概,便足教當下其他絕大部分的香港電影主創人(包括筆者)無地自容,迫使自己深切反思。」
觀乎過去10年的金像獎最佳電影,包括《黃金時代》(2015)、《一代宗師》(2014)、《寒戰》(2013)、《桃姐》(2012)、《打擂台》(2011)、《十月圍城》(2010)、《葉問》(2009)、《投名狀》(2008)、《父子》(2007)、《黑社會》(2006),它們主要都是大導演、大卡士、大製作,盛極一時。不過,要拍出港人當下的處境,讓人看到有共鳴,遍地開花,實在並不容易。再者,如果電影要顧及內地市場和中港合拍,創作很多時只能畏首畏尾,不能大膽直言或譏諷現實。
客觀的時局 內心的共鳴
最近幾年,香港人可謂歷盡風風雨雨,「一國」壓「兩制」,全國人大通過的國安法首將香港納入,內地護法出口術催港立法否則實施臨時法,公安涉嫌越境辦案衝擊香港法治,銅鑼灣書店「連環失蹤案」,禁書商、時政雜誌人員被內地緝捕判刑,港大「等埋副校」及校委會委任風波,佔領運動「一無所獲」,旺角魚蛋衝突,警民交惡,水貨擾民,中港矛盾甚至仇視升級,本土被打壓,官員涉貪醜聞,選舉種票,青少年軍成立,「普教中」爭議,廣東話被官方指「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保育與發展之爭,梁振英政府有權用盡處處跟不同意見者「撐到行」等,總之「鑊鑊新鮮鑊鑊甘」,令港人喘不過氣,成肚苦水,擔憂我城。
再北望神州,看到毒奶再現,問題疫苗橫行,家長被耍,維權律師被大舉搜捕,異見者紛紛被封微博上央視認罪,六四家中聚會被清算,政府眼中釘像高瑜的書房被選擇性強拆,權貴官員家屬大開海外戶口離岸公司,但為官者鏡頭前仍道貌岸然說反腐,黨媒姓黨無得你講,依法治國但黨大於法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縱有不少黨員和富豪口說愛國支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但他們多已用腳投票,撤資離場,有後備方案買定保險隨時走人。筆者有內地黨員友人坦言,身邊已有很多人安頓子女在外;研讀「金磚四國」課程,內地報告者們說祖國如何興盛昌明、形勢大好,課後問了他們一句:「有得選擇的話,退休後會否留國內?」答案與他們口講相反。
面對如此急劇轉壞的中港形勢,港人一點都不好受,《十年》就在此刻出來,說出港人的噩夢和不安。人有發夢的自由,人有發噩夢的自由,人有爭取自由的自由!而面對近年香港和內地的景况,很多人並無發美夢的奢侈,只有沉着應對守護我城的份兒。
只因有客觀的時局、有內心的共鳴,《十年》才會遍地開花,作為港人一分子的專業金像獎評委才會投下專業的一票。
兩年前,鍾氏兄弟的「神曲」《時代的顛覆者》獲得港人的認同和多個獎項,相信亦因說出了不少港人的心聲。
1997年上映、導演陳果的獨立製作《香港製造》亦是投資50萬元,後來奪得了金像獎最佳電影。
《十年》亦是真的「香港製造」,但究竟會製造出什麼?當權者以懷柔或鐵腕待之,相信答案可能很不同。
由國務院港澳辦主管的全國港澳研究會在最新一期《港澳研究》發表由兩名武漢學者所寫的論文,題目為〈香港「本土意識」的歷史性梳理與還原——兼論「港獨」思潮的形成與演化〉。
文章主張要對香港本土意識正本清源,強調不能令其為港獨所用,主張「香港本土意識」產生於對於「中國」和「中華 意識」難以名狀的情愫,夾雜着香港民眾對於祖國既眷戀又疏離的複雜心理,它的本質是香港人「愛國愛港、愛鄉愛土」的地域意識。
至於大家受不受落?不如拍套建制版本的《十年》來看看如何?
作者是浸會大學新聞系高級講師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有人說它並無得到任何最佳導演、編劇、男女主角、配角、攝影、剪接、美指、音效等獎項提名,但仍獲頒最佳電影是名不副實,結果是政治綁架一樁。寰亞傳媒集團主席林建岳形容《十年》獲獎是本港電影界的不幸。香港影業協會主席洪祖星在《文匯報》訪問中說:「黐線㗎!有冇搞錯呀!根本無可能㗎!如果香港電影金像獎這樣做,就無人再尊重金像獎,是死路一條!」資深電影人黃百鳴直言《十年》獲獎是「極大錯誤」和「笑話」。著名導演吳思遠被問到日後怕不怕金像獎被政治化?他回答:「不會,不會再出現的。」
不過,亦有人認為《十年》拍出了港人的心聲和憂慮,故事引發共鳴,激盪人心,作品超越了技術層次,內容彌補了製作上的不足,富時代和警世意義,尤其是今天荒誕的香港。
未必最標青 但能為時代說話
《明報》引述兩位評審李茜和畢明說,《十年》題材創新,同時每個單元的人物和情節吸引,從藝術角度是非常難得。政治是生活一部分,「點解講親政治就要敏感?無嘢需要恐懼」。觀眾對公式化、「離地」的電影感厭倦,《十年》未必最標青,從藝術角度有不足,但能夠為時代說話,反映港人對將來的迷惘,故引起共鳴。
影評人舒琪直言《十年》是香港宣言,又說:「藝術貴乎真心(integrity)、勇氣與視野,《十年》縱有這樣那樣的缺失、稚嫩,但卻一片丹心、直視時代、膽識過人,單是這份氣概,便足教當下其他絕大部分的香港電影主創人(包括筆者)無地自容,迫使自己深切反思。」
觀乎過去10年的金像獎最佳電影,包括《黃金時代》(2015)、《一代宗師》(2014)、《寒戰》(2013)、《桃姐》(2012)、《打擂台》(2011)、《十月圍城》(2010)、《葉問》(2009)、《投名狀》(2008)、《父子》(2007)、《黑社會》(2006),它們主要都是大導演、大卡士、大製作,盛極一時。不過,要拍出港人當下的處境,讓人看到有共鳴,遍地開花,實在並不容易。再者,如果電影要顧及內地市場和中港合拍,創作很多時只能畏首畏尾,不能大膽直言或譏諷現實。
客觀的時局 內心的共鳴
最近幾年,香港人可謂歷盡風風雨雨,「一國」壓「兩制」,全國人大通過的國安法首將香港納入,內地護法出口術催港立法否則實施臨時法,公安涉嫌越境辦案衝擊香港法治,銅鑼灣書店「連環失蹤案」,禁書商、時政雜誌人員被內地緝捕判刑,港大「等埋副校」及校委會委任風波,佔領運動「一無所獲」,旺角魚蛋衝突,警民交惡,水貨擾民,中港矛盾甚至仇視升級,本土被打壓,官員涉貪醜聞,選舉種票,青少年軍成立,「普教中」爭議,廣東話被官方指「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保育與發展之爭,梁振英政府有權用盡處處跟不同意見者「撐到行」等,總之「鑊鑊新鮮鑊鑊甘」,令港人喘不過氣,成肚苦水,擔憂我城。
再北望神州,看到毒奶再現,問題疫苗橫行,家長被耍,維權律師被大舉搜捕,異見者紛紛被封微博上央視認罪,六四家中聚會被清算,政府眼中釘像高瑜的書房被選擇性強拆,權貴官員家屬大開海外戶口離岸公司,但為官者鏡頭前仍道貌岸然說反腐,黨媒姓黨無得你講,依法治國但黨大於法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縱有不少黨員和富豪口說愛國支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但他們多已用腳投票,撤資離場,有後備方案買定保險隨時走人。筆者有內地黨員友人坦言,身邊已有很多人安頓子女在外;研讀「金磚四國」課程,內地報告者們說祖國如何興盛昌明、形勢大好,課後問了他們一句:「有得選擇的話,退休後會否留國內?」答案與他們口講相反。
面對如此急劇轉壞的中港形勢,港人一點都不好受,《十年》就在此刻出來,說出港人的噩夢和不安。人有發夢的自由,人有發噩夢的自由,人有爭取自由的自由!而面對近年香港和內地的景况,很多人並無發美夢的奢侈,只有沉着應對守護我城的份兒。
只因有客觀的時局、有內心的共鳴,《十年》才會遍地開花,作為港人一分子的專業金像獎評委才會投下專業的一票。
兩年前,鍾氏兄弟的「神曲」《時代的顛覆者》獲得港人的認同和多個獎項,相信亦因說出了不少港人的心聲。
1997年上映、導演陳果的獨立製作《香港製造》亦是投資50萬元,後來奪得了金像獎最佳電影。
《十年》亦是真的「香港製造」,但究竟會製造出什麼?當權者以懷柔或鐵腕待之,相信答案可能很不同。
由國務院港澳辦主管的全國港澳研究會在最新一期《港澳研究》發表由兩名武漢學者所寫的論文,題目為〈香港「本土意識」的歷史性梳理與還原——兼論「港獨」思潮的形成與演化〉。
文章主張要對香港本土意識正本清源,強調不能令其為港獨所用,主張「香港本土意識」產生於對於「中國」和「中華 意識」難以名狀的情愫,夾雜着香港民眾對於祖國既眷戀又疏離的複雜心理,它的本質是香港人「愛國愛港、愛鄉愛土」的地域意識。
至於大家受不受落?不如拍套建制版本的《十年》來看看如何?
作者是浸會大學新聞系高級講師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