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二次信心問題 香港現實寫照長青網文章

2016年04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4月06日 21:35
2016年04月06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嚴格而言,《十年》只是一齣實驗電影,它贏得金像獎最佳電影獎項,不在於電影專業技術等成就,在於其題材對香港前景的不安,在評審之間獲得共鳴。《十年》異軍突起,是由「情緒主導」的結果,以近年香港事態發展,這種情緒不僅評審之間,在社會上也廣泛存在;可以說這齣電影折射出來的「第二次信心」問題,是香港的現實寫照,期望北京和本港各方人士有足夠智慧應對處理,帶領香港渡過難關。


《十年》贏最佳電影

情緒主導非專業結果

《十年》的製作,從電影的基本準則審視,顯得十分粗糙,與專業要求相去甚遠,若最佳電影是反映香港電影的藝術、專業、製作等最高水平,《十年》可說並不及格,它獲獎反映香港電影水平倒退10年的說法,不無道理。即使當晚《十年》團隊在領獎時,都說自己專業及技術不足;大會主席爾冬陞在金像獎慶功宴上說,這個賽果不是一個職業化、理性和專業下的投票結果,因為最佳電影是一個整體的獎,《十年》在拿獎指標上,他個人認為是未達標。


因此,以電影論電影,《十年》贏得最佳電影獎是異數,然則,是什麼力量推它上這個位置?答案是脫離理性的情緒主導。金像獎評選細則,於第一輪評選包括約1000名「香港電影金像獎選民」,他們都是18歲以上的香港永久居民,曾參與電影工作的從業員(由出品人到燈光師等),只要名字出現於片頭或片尾字幕上,符合資格經審核通過,都可以成為選民。這批有份決定哪5齣電影可入圍競逐參加最佳電影的選民,是《十年》獲獎的最主要推手,結合第二輪評選的專業評選,《十年》以明顯的專業和藝術落差脫穎而出;因此,純粹就電影專業而言,這是非理性的結果。


不講求專業藝術,《十年》憑什麼奪獎?它的劇情由5個單元組成,預言式的主題環繞着內地對香港影響日深,劇情透過小人物從生活的不安和抉擇,對照近年內地與本港關係、政治生態嬗變,獲得不少共鳴,起碼反映有份推它入圍的「選民」的心態。可以說,《十年》的題材,觸動不少人,反映社會上對前景的不安和迷惘,有着廣泛共同基礎。


30多年前,北京決定在1997年之後恢復行使香港主權,港人面對即將到來的大變,深感不安,害怕失去原有自由、基本權利和生活方式,因為未來的不可知而萌生信心問題;當年,北京以回歸後「保持不變」的特殊方針政策,穩住港人信心,由於北京的信誓旦旦,即使過渡期歷經風雨,基本上在港人信心底定之下,香港順利回歸。不過,最近這些年,一些事態使港人感覺到「一國兩制」漸行漸遠,特別是兩年前政改鬥爭期間,北京發表的「一國兩制」白皮書所描述內地與本港關係,強調中央對港擁有全面管治權,超乎港人的一貫認知和理解。本港與內地關係處於繃緊狀態,與港人感知「一國兩制」不保而對未來的忐忑不安,直接有關。


「一國兩制」變異

港人信心再起波濤

《十年》由去年底開始上映,由於製作粗糙,被視為另類電影,行情不被看好,但是在本港社會、政治生態以至內地與本港關係的大框架之下,它在市民之間的迴響,逐漸升溫,近期發生的銅鑼灣書店事件,整個過程背離常理之處,使不少人對前景不安的程度,處於歷來最高狀態,因為此乃涉及個人的人身安全問題,過去港人不擔心的事,卻在眼前發生了。有理由相信,《十年》在金像獎評審之間、在社會獲得的逆反迴響,銅鑼灣書店事態起碼起到火上加油作用。


當年的信心問題,關乎香港回歸之後的存亡絕續,當年有北京「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承諾,在各方努力下,保持了香港的穩定繁榮;今時今日,香港冒起「第二次信心問題」,與過去相比,因為利益結構不同了,或許有人不當是一回事,不過,實際上香港問題的本質沒有改變,依然是自由、生活方式會否不保,核心價值會否因為「內地因素」而消退等,直接地說,對於「一國兩制」會否淪為空殼,港人充滿疑慮。《十年》由題材、獲獎與社會迴響,所折射出來的信心問題,是十分嚴峻的香港現况,所有愛護香港的人都要正視,並且有責任協助香港渡過難關。當然,權力當局的角色和作用最重要,期望10年之後回顧今日《十年》,大家可以對它的杞人憂天幻想情節,當作笑話一則來揶揄一番。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