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何國良﹕香港經濟沒有最差 只有更差長青網文章

2016年04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4月05日 06:35
2016年04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剛公布的本港2月份零售銷售數字叫不少人吃驚。根據統計處的最新數據,2月份零售銷售貨值為370億元,按年下跌20.6%,是17年來最大單月跌幅。由於今年2月份是春節過年,不少人還抱着希望,以為零售銷售數字可望有所提振,可惜事與願違,所以,公布出來的數字遠差於市場預期。


競爭力下降現象浮現

筆者一直跟讀者們分享的一個重要觀點:香港在過去好一段時間都是處於良好經濟的狀態(失業率長期處於全民就業的水平、政府財政持續有盈餘、工資仍然處於上升的趨勢中),因此,大部分人的憂患意識並不強。因此,當各項的經濟數據一步一步地去披露香港的經濟現况時,我想這些「不謀而合」的信息已蘊含足夠的分量讓人醒過來,香港的競爭優勢正變得薄弱。可能你仍會覺得,這只是經濟周期循環走弱的一段吧。如果以一兩個經濟數據去判斷競爭力下滑可能有點武斷,去形容香港有機會出現的經濟狀况,當然在當時,有共鳴的讀者不多,但我極力推薦大家去重閱那時的文章(小心香港距「經濟懸崖」不遠),看看香港現時的一些情况跟當時的猜想有否相似,因為有了這些了解,絕對有助大家更能把握香港未來經濟的走向──沒有最差,只會更差。


貸款資產質素下滑 抵消內銀盈利

在做投資研究時,我們通常會認為銀行業是典型的經濟寒暑表。經濟的盛衰,往往在銀行業的業績表現體現出來。所以在最新的中國銀行業公布的業績,我們亦可以看到一些端倪,來審視一下,香港經濟能否再次受惠於中國經濟發展而走出上述的困境。


總括而言,是次年度中國銀行業公布出來的整體業績並無驚喜,2015財務年度盈利只是跟去年持平,亦即是說銀行在這個年度沒有盈利增長。這方面對投資其股票的投資者是非常難受的,因為股價的一個重要驅動力來自於增長,倒推來看,這亦不難解釋銀行板塊股票估值低迷的原因。而且,在國內由於存貸利息還沒有完全市場化,所以,中國銀行整體行業仍可以保持一定的利差優勢,這個超過2%的利差亦是銀行主營業務的重要盈利來源。但在這種非常確定的盈利優勢下,它們仍只可以交出跟去年持平的盈利水平,由此,可想而知,它們因為經濟下行的出現,而要為貸款資產質素下滑所作出的壞帳撥備在這周期中正在上升,這正正抵消了利差優勢所貢獻的盈利。根據不少賣方分析員的估算,撥備可能要待一至兩年後才有機會從高位回落,倒推來看,經濟走向仍存在不少不確定的因素。


最後,雖然有不少投資者對銀行把分紅比例從33%下降至30%略有微言,但筆者以現有股價計算,發覺股息率仍然吸引,而且,它們應至少可維持盈利水平,因此分紅整體水平亦應可以保持,所以股價到了某些水平總找到支持,讀者宜多加留意。


安保投資亞洲區股票投資主管

[何國良 基金看世界]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