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港交所為何留不住萬達?長青網文章

2016年04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4月03日 06:35
2016年04月03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在港上市僅15個月的萬達商業(3699)突然宣布啟動從港股退市的計劃。業內普遍認為,萬達商業地產出錢「贖身」離開香港,是為回歸A股鋪路。為什麼港交所「留不住」曾創造當年港股最大IPO的萬達商業?


估值過殘 萬達寧付313億贖身

萬達商業3月底公告稱,正在進行一項要約收購,如落實,萬達商業將私有化,並將從香港聯交所除牌。萬達商業開出的H股要約價為不低於每股48港元現金。該價格剛好為萬達商業H股上市的發行價。此次萬達為私有化大致需要支付313億港元。


H股估值過低很可能是萬達決心離開港交所的主因。萬達商業在港股市場上的表現不如人意,最高價只到過78港元,最低價僅有31.10港元,上市一年多,有一半時間股價低於發行價,重視市值管理的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對此很難接受。


反觀在A股上市的萬達院線,甫一掛牌就迎來連續十餘個漲停。雖然去年下半年A股市場大幅調整,但截至今年2月停牌前,萬達院線股價為每股80.3元人民幣,數倍於發行價,市盈率超過75倍。可以說,A股更懂萬達的故事。


A股更懂得中資股故事?

事實上,這種情形並不限於萬達商業,香港資本市場近年來對於內房股的熱情大為冷卻。同為上市房企,在港股上市的萬達商業、恒大地產(3333)與在A股上市的綠地控股和招商蛇口相對比,前兩者的市盈率僅為後兩者的四分之一左右。


當然,這與A股和港股投資者的偏好差異不無關係。與A股相比,港股更加看重資金的效率和安全性,資金成本高、槓桿率高、收益率低的企業往往容易受到冷遇。內地房企大都使用重資產模式開發,負債率相對較高,與輕資產模式成熟的海外地產企業有較大差別。


倘掀回歸潮 港交所失光環

過去,相較A股的長時間排隊等候和嚴苛審核,港股IPO的「低門檻」優勢讓內地企業趨之若鶩。但很多企業發現,雖然IPO成功,獲得了流動性資金,但在港股上市卻沒有最終實現應有的評估市值。


如今,不僅大量海外中概股忙於重返A股,港股也出現了一股「回歸潮」。包括徽商銀行(3698)、富力地產(2777)等多家H股上市公司陸續拋出申請A股再發行計劃。萬達商業的退市計劃更是將這股「回歸內地」的大潮推向高峰。


萬達商業去年的「成績單」可稱靚麗:營業收入同比增加15.14%,淨利潤同比增加14.79%。而且萬達商業的「輕資產轉型」也初現成效,租金收入同比漲幅超過三成。


但這樣成長性、業績和治理結構俱佳的企業在香港股市估值卻如此低,導致香港股市「留不住」優秀企業,這需要引起反思。若內地企業在香港接連退市形成連鎖反應,可能會使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受到重擊,而且還使之會在與上海的競爭中處於劣勢。


[馮其十 神州新形勢]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