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下午三時半,一輛灰色車駛進貝澳老圍,一隻水牛看見了,緩緩跟在車後。車停下,一個銀色短髮女人從車尾廂拿出一盆已切開的橙,還有斬件的香蕉樹、一堆馬草,倒在地上。水牛老實不客氣,一直吃一直吃,直至附近的牛和狗也被吸引過來,水牛還是一直毫不猶豫地吃。「走!走呀!」牠知道,她總會驅趕來搶吃的動物,總會保護牠。
網上有人把故事傳開了,說這是一個人與牛的約定,自牠受重傷出現在Jean家門、從鬼門關掙扎過來開始,七年來,每天下午,在這個草地,風雨不改。「那時候,我跟牛牛說,你撐得過來的話,我照顧你至百年歸老。」
只是,這片草地,不像人牛情般不變。大嶼山談發展多年,諮詢還有一個月就結束,上月也正式把本來劃成禁區的車路開放,貝澳倒泥頭繼續無日無之,草地旁,一支一支小柱插在地上,旁邊豎立的牌上寫着「私人土地」,「牛仲邊有地方企?」Jean站在草地上,看着仍在吃的牛嘆道,「牠們是沒有將來的」。
天冷濯濯牛山 牛無啖好食
天氣回暖,持續濕冷幾個月的冬天,好像要結束了。「這個冬天,好難捱。」六十四歲的Jean說,在最冷的幾天,一隻水牛媽媽死了,然後兩隻小牛也接着死去。寒冷的天氣,令原本綠油油的草地寸草不生,水牛沒有足夠的食物,加上這個冬天常下雨,「凍已經好慘,水牛毛不長,無法保暖,唯有匿在樹林中,但你看,大雨令樹光禿禿,水牛想避都無得避」。Jean把大堆馬草倒在地上讓牛吃,說今年才第一次給牛吃馬草,「牠們不夠食物,我想來想去也想不到辦法,突然想起以往有個朋友用馬草餵牛,於是就買啦,哇,好貴,三千七百五十蚊一板,一板二十四嚿,貝澳咁多牛,一日食我一嚿!」Jean每天來到,先讓她的牛牛吃飽,才把食物再分給其他牛。她摸摸水牛的背,說有個鄉下人教她分辨牛有沒有吃飽,「牠們真的好肚餓,好在我沒有以為春天來到、以為牠們有草食。草還是太短了」。
家門前,遇上受傷水牛
二○一三年,政府曾調查全港流浪牛數目,指大嶼山共有水牛約七十隻,不過Jean說,以她所知,實際數目比統計少,貝澳有約二十頭,梅窩有九頭。水牛愛濕地,本來貝澳是個理想的居住地方,可是近年貝澳濕地因為要走上發展大道而被大肆破壞,倒泥頭、水田變菜田,或用鐵網勒線圍起空置多年的土地,水牛可以棲息的地方,愈來愈有限。
Jean並不是大嶼山原居民,在遇上牛牛前,她也不懂得牛,家裏的香蕉樹被牛偷吃,她會打走牠們。「我在長洲出生,結婚前,我是個長洲妹。」她結識畫圖則的丈夫後,一度經營建築商,七十年代,在大嶼山建屋時,決定在芝麻灣拾塱住下來,一直沒想過,自己會愛上牛。直至二○○九年的重陽節,黃昏時候,一隻水牛出現在她家門前。「牠站在屋外,拐下拐下咁,原來受傷了。後來有看到的人說,牠跟其他牛打架,然後被車撞。」一隻龐大的動物跛着腳在眼前,Jean不知所措,隨即打電話求救,朋友着她收留水牛、別通知漁護署,然後帶來獸醫。獸醫即場做手術,花了六小時替水牛駁骨,Jean當時一直在場:「我們用力拉,都無法把骨拉回原位,最後獸醫唯有用威也綁住。」
養牛之苦 牛牛好大食
島民都是熱心的,但手術後,獸醫離港,朋友與Jean用建築廢料搭了個臨時牛棚後,就沒再來幫忙照顧水牛。「怎辦?我真的不懂!牠插着四條管用來放膿,牠肚餓我又不知道牠吃什麼。但這七年來,我才知道很多人都是這樣,對於牛,三分鐘熱度。」她無法丟下重傷的牛,決心盡自己能力讓牠活過來。在Jean與牛最艱苦的日子,她對牠承諾,若熬得過,就照顧牠至百年歸老。那時開始,她給牠起名「牛牛」,每天為牠奔波勞碌。養牛,最辛苦的不是要清理又大又臭的牛糞,又或是因為牠受傷要處理血肉模糊的狀况,而是牛牛好大食——起初,她找來番薯藤、番薯苗,「厚住臉皮問農夫,讚吓佢、擦吓鞋,請他賣給我、送給我」。後來見到有農夫的香蕉樹被牛吃清光,「哦!原來牛食香蕉樹!」但牛吃香蕉,不止吃樹上的蕉,她見過一隻水牛,橫着頭咬香蕉樹的樹幹,當樹倒下來,就整棵地吃。於是,她先是砍掉自己後園的蕉樹,吃掉後,就開始靠朋友通風報信,哪兒有村民砍香蕉樹,她便去回收,蓆地把樹幹斬件再拿回家,「因為香蕉樹結果後,要砍掉才會重新生長,二來,村民迷信老樹不砍會有芭蕉精!」
為餵飽牛 家有6雪櫃
收留牛牛的日子,Jean說其實好辛苦,生活天翻地覆,根本沒時間看書學養牛,感情與經驗,都是年年月月一點一滴累積而來。「佢又唔夠飽,我一起身就幫佢四圍搵嘢食,有人斬樹、有龍眼葉,又拎晒返嚟,一袋二袋,香蕉樹都唔係成日有㗎,所以開始找水果讓牠飽肚,但佢成日都唔飽,都唔知點解!」Jean至今每星期都會到街巿拿水果四次,檔主知道她用來餵牛,會把賣相不好、賣不出的水果留起、平賣給她,拿了水果,Jean就載回家塞進雪櫃。她的家,因為牛,有六個雪櫃。
七個月後,牛牛康復,一隻公牛上門跟牛牛打架,牛牛輸了,從Jean家裏逃走,後來大嶼山有人告訴她,看見一隻跛腳水牛,滿身傷痕,出現在貝澳一帶。「牠想上山找食物,但因為後腿的傷,碌返落嚟。」從此,Jean每天帶上一袋袋一籮籮的糧食,來到貝澳找牛牛,貝澳多水牛,她最初不認得自己的牛,就在牛角上用黃色油漆畫兩筆。「十來天吧,開始不用四處找,牠知道我這個時間總會來,這麼多年,未試過見不到牠。除了一次,牠跟一隻牛女去南山,哈。」
喊牠名字 檢查傷痕
如今,Jean不止認得牛牛,牛牛在這裏結識的同伴,Jean遠遠看見也能喊出名字。「這隻是Bruce,是獸醫救了牠,獸醫是李小龍迷,於是叫牠做Bruce。」「這隻是阿肉,我認識牠時,牠下巴被一隻公牛割開,流好多血,我不懂醫,唯有每天來替牠按一按,怎知那些爛肉居然癒合了。我叫牠爛肉,但人們說名字難聽,就叫牠阿肉。哈哈哈。」水牛愛打架,經常受傷,Jean來餵牛牛時,總會同時檢查牠們有沒有傷痕,有名字的牛,都受過傷。「照顧總要花上好幾天嘛,想給牠食物,就要叫牠過來,否則我怎走進牛群?很危險的,牠們突然站起來,我都會被撞飛」。很多人聽說Jean的水牛故事,都說牛可愛,紛紛來看牛。但Jean提醒,水牛身形龐大,殺傷力還是有的。曾經有一次,她如常到草地,一隻母牛知道她來了,立刻帶她到草叢去,「牠本來大着肚子,那天肚不見了,我就知道她生了。怎料一去到,是死胎來的,好驚!牛媽媽在旁依偎哭泣,很淒涼,那段日子,我額外帶食物餵牠。後來牠康復,我就減少分量,同時繼續餵其他母牛,沒想到牠呷醋,一個轉身,擦過我的背,只不過一擦,哇,我的牛仔褲給劏開了,屁股瘀了一大截,幾痛呀,哈哈哈哈」。
從不懂牛 到牛交心
在寧靜的草地上,與牛一起就手舞足蹈的Jean聲線格外嘹亮,七年了,現在水牛都認得她的聲音,聽見就跑來。「這裏不算誇張,有時在鹹田一聲『hello』,十幾隻牛跑過來,塞實晒條橋,好誇張,現在不敢大聲了」—— 一聲hello,話音未落,遠處一隻牛回過頭來看看Jean,大概以為又是開餐時間,起步走來。牠們是真的聽懂Jean的呼喚。這天跟她聊天,其實並不順暢,對答之間總夾雜她與牛的對話,「哎呀,你咪咁冤氣啦,走啦!」「Bucy你快啲食啦,嗱,我畀媽媽食㗎喇,懶得戚!打你丫喇!」然後,又突然靜下來,我回頭看,原來她在傻B的耳朵說悄悄話:「你等多一陣,等牛牛行開,我就拎啲草畀你食!」因為貝澳可給水牛吃的愈來愈少,Jean現在餵的牛有二十多頭。當然,都在牛牛吃完之後才餵其他。「唔得㗎,佢自己搵唔到嘢食。」她一轉身,又拍拍牛牛的身,「就這樣食咗我咁多年,食食食食食!」
七年時間,Jean由不懂牛,到現在熟悉牛脾氣、與牛交心,她同時看見本地人、村民對牛也慢慢改觀,牛被襲擊的事,好像少了。不過,她依然認為,水牛在大嶼山,沒有將來。
發展貝澳 趕絕牛家
自二○○四年開始,政府開始大談發展大嶼山;兩年前,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成立,研究報告今年初出爐,建議在東部發展商業核心區域、北面發展住宅、南邊發展康樂及旅遊,當中提到貝澳生態資源豐富,將來可發展水上樂園、水牛保育中心,諮詢期即將在四月尾結束。Jean坦言不明白報告的建議基礎是什麼,「我每天在貝澳兩邊走,我沒見過類似委員的人來過看看牛、問問我,一個都沒有。我不知道他們的報告怎做出來,匿在房裏做出嚟?匿在牀下底篤出嚟?」
濕地無晒 如何保育?
Jean認為發展思維該是先保育後發展,否則只會摧毁大嶼山。「政府常說發展大嶼山、保育大嶼山,你首先做好事前安排才說吧,否則真的發展了,到時大嶼山已死,泥頭倒盡,濕地無晒,你怎保育?牛都走晒、死晒,你去哪兒重新培育出來?」上月運輸署推行的大嶼山自駕遊,把平日要有許可證才能駛進的嶼南,開放給二十五部汽車進入,而水牛經常出沒的貝澳,就在嶼南。「無端端開放,但政府又沒有停車場、沒有避車處,車進入後不熟悉路况,啲牛點算?」去年,摸蜆時節,她親眼看見「沙灘每一丁方尺都是人」,「過千人在掘蜆,掘了之後,他們怎樣?用水樽盛起蜆,連很小的都拿走,但臨上巴士前,又嫌累贅,就放進垃圾桶」。
大嶼山病了
人們沒常識,政府沒教育,只一味吹噓讓人來享受大嶼山,而Jean眼下的大嶼山,早已變質。曾經是建築商的Jean,九十年代轉行做地產代理,她說,今年農曆新年過後,手上雖有多個盤,但至今仍然零成交。「你知唔知幾多外國人搬走?現在來到大嶼山,都唔知為乜,你想環保一點不駕車,等四部巴士也上不到,怎回家?現在的大嶼山有病,已不是大嶼山了。」
文﹕陳嘉文
圖﹕馮凱鍵、陳嘉文
編輯﹕蔡曉彤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網上有人把故事傳開了,說這是一個人與牛的約定,自牠受重傷出現在Jean家門、從鬼門關掙扎過來開始,七年來,每天下午,在這個草地,風雨不改。「那時候,我跟牛牛說,你撐得過來的話,我照顧你至百年歸老。」
只是,這片草地,不像人牛情般不變。大嶼山談發展多年,諮詢還有一個月就結束,上月也正式把本來劃成禁區的車路開放,貝澳倒泥頭繼續無日無之,草地旁,一支一支小柱插在地上,旁邊豎立的牌上寫着「私人土地」,「牛仲邊有地方企?」Jean站在草地上,看着仍在吃的牛嘆道,「牠們是沒有將來的」。
天冷濯濯牛山 牛無啖好食
天氣回暖,持續濕冷幾個月的冬天,好像要結束了。「這個冬天,好難捱。」六十四歲的Jean說,在最冷的幾天,一隻水牛媽媽死了,然後兩隻小牛也接着死去。寒冷的天氣,令原本綠油油的草地寸草不生,水牛沒有足夠的食物,加上這個冬天常下雨,「凍已經好慘,水牛毛不長,無法保暖,唯有匿在樹林中,但你看,大雨令樹光禿禿,水牛想避都無得避」。Jean把大堆馬草倒在地上讓牛吃,說今年才第一次給牛吃馬草,「牠們不夠食物,我想來想去也想不到辦法,突然想起以往有個朋友用馬草餵牛,於是就買啦,哇,好貴,三千七百五十蚊一板,一板二十四嚿,貝澳咁多牛,一日食我一嚿!」Jean每天來到,先讓她的牛牛吃飽,才把食物再分給其他牛。她摸摸水牛的背,說有個鄉下人教她分辨牛有沒有吃飽,「牠們真的好肚餓,好在我沒有以為春天來到、以為牠們有草食。草還是太短了」。
家門前,遇上受傷水牛
二○一三年,政府曾調查全港流浪牛數目,指大嶼山共有水牛約七十隻,不過Jean說,以她所知,實際數目比統計少,貝澳有約二十頭,梅窩有九頭。水牛愛濕地,本來貝澳是個理想的居住地方,可是近年貝澳濕地因為要走上發展大道而被大肆破壞,倒泥頭、水田變菜田,或用鐵網勒線圍起空置多年的土地,水牛可以棲息的地方,愈來愈有限。
Jean並不是大嶼山原居民,在遇上牛牛前,她也不懂得牛,家裏的香蕉樹被牛偷吃,她會打走牠們。「我在長洲出生,結婚前,我是個長洲妹。」她結識畫圖則的丈夫後,一度經營建築商,七十年代,在大嶼山建屋時,決定在芝麻灣拾塱住下來,一直沒想過,自己會愛上牛。直至二○○九年的重陽節,黃昏時候,一隻水牛出現在她家門前。「牠站在屋外,拐下拐下咁,原來受傷了。後來有看到的人說,牠跟其他牛打架,然後被車撞。」一隻龐大的動物跛着腳在眼前,Jean不知所措,隨即打電話求救,朋友着她收留水牛、別通知漁護署,然後帶來獸醫。獸醫即場做手術,花了六小時替水牛駁骨,Jean當時一直在場:「我們用力拉,都無法把骨拉回原位,最後獸醫唯有用威也綁住。」
養牛之苦 牛牛好大食
島民都是熱心的,但手術後,獸醫離港,朋友與Jean用建築廢料搭了個臨時牛棚後,就沒再來幫忙照顧水牛。「怎辦?我真的不懂!牠插着四條管用來放膿,牠肚餓我又不知道牠吃什麼。但這七年來,我才知道很多人都是這樣,對於牛,三分鐘熱度。」她無法丟下重傷的牛,決心盡自己能力讓牠活過來。在Jean與牛最艱苦的日子,她對牠承諾,若熬得過,就照顧牠至百年歸老。那時開始,她給牠起名「牛牛」,每天為牠奔波勞碌。養牛,最辛苦的不是要清理又大又臭的牛糞,又或是因為牠受傷要處理血肉模糊的狀况,而是牛牛好大食——起初,她找來番薯藤、番薯苗,「厚住臉皮問農夫,讚吓佢、擦吓鞋,請他賣給我、送給我」。後來見到有農夫的香蕉樹被牛吃清光,「哦!原來牛食香蕉樹!」但牛吃香蕉,不止吃樹上的蕉,她見過一隻水牛,橫着頭咬香蕉樹的樹幹,當樹倒下來,就整棵地吃。於是,她先是砍掉自己後園的蕉樹,吃掉後,就開始靠朋友通風報信,哪兒有村民砍香蕉樹,她便去回收,蓆地把樹幹斬件再拿回家,「因為香蕉樹結果後,要砍掉才會重新生長,二來,村民迷信老樹不砍會有芭蕉精!」
為餵飽牛 家有6雪櫃
收留牛牛的日子,Jean說其實好辛苦,生活天翻地覆,根本沒時間看書學養牛,感情與經驗,都是年年月月一點一滴累積而來。「佢又唔夠飽,我一起身就幫佢四圍搵嘢食,有人斬樹、有龍眼葉,又拎晒返嚟,一袋二袋,香蕉樹都唔係成日有㗎,所以開始找水果讓牠飽肚,但佢成日都唔飽,都唔知點解!」Jean至今每星期都會到街巿拿水果四次,檔主知道她用來餵牛,會把賣相不好、賣不出的水果留起、平賣給她,拿了水果,Jean就載回家塞進雪櫃。她的家,因為牛,有六個雪櫃。
七個月後,牛牛康復,一隻公牛上門跟牛牛打架,牛牛輸了,從Jean家裏逃走,後來大嶼山有人告訴她,看見一隻跛腳水牛,滿身傷痕,出現在貝澳一帶。「牠想上山找食物,但因為後腿的傷,碌返落嚟。」從此,Jean每天帶上一袋袋一籮籮的糧食,來到貝澳找牛牛,貝澳多水牛,她最初不認得自己的牛,就在牛角上用黃色油漆畫兩筆。「十來天吧,開始不用四處找,牠知道我這個時間總會來,這麼多年,未試過見不到牠。除了一次,牠跟一隻牛女去南山,哈。」
喊牠名字 檢查傷痕
如今,Jean不止認得牛牛,牛牛在這裏結識的同伴,Jean遠遠看見也能喊出名字。「這隻是Bruce,是獸醫救了牠,獸醫是李小龍迷,於是叫牠做Bruce。」「這隻是阿肉,我認識牠時,牠下巴被一隻公牛割開,流好多血,我不懂醫,唯有每天來替牠按一按,怎知那些爛肉居然癒合了。我叫牠爛肉,但人們說名字難聽,就叫牠阿肉。哈哈哈。」水牛愛打架,經常受傷,Jean來餵牛牛時,總會同時檢查牠們有沒有傷痕,有名字的牛,都受過傷。「照顧總要花上好幾天嘛,想給牠食物,就要叫牠過來,否則我怎走進牛群?很危險的,牠們突然站起來,我都會被撞飛」。很多人聽說Jean的水牛故事,都說牛可愛,紛紛來看牛。但Jean提醒,水牛身形龐大,殺傷力還是有的。曾經有一次,她如常到草地,一隻母牛知道她來了,立刻帶她到草叢去,「牠本來大着肚子,那天肚不見了,我就知道她生了。怎料一去到,是死胎來的,好驚!牛媽媽在旁依偎哭泣,很淒涼,那段日子,我額外帶食物餵牠。後來牠康復,我就減少分量,同時繼續餵其他母牛,沒想到牠呷醋,一個轉身,擦過我的背,只不過一擦,哇,我的牛仔褲給劏開了,屁股瘀了一大截,幾痛呀,哈哈哈哈」。
從不懂牛 到牛交心
在寧靜的草地上,與牛一起就手舞足蹈的Jean聲線格外嘹亮,七年了,現在水牛都認得她的聲音,聽見就跑來。「這裏不算誇張,有時在鹹田一聲『hello』,十幾隻牛跑過來,塞實晒條橋,好誇張,現在不敢大聲了」—— 一聲hello,話音未落,遠處一隻牛回過頭來看看Jean,大概以為又是開餐時間,起步走來。牠們是真的聽懂Jean的呼喚。這天跟她聊天,其實並不順暢,對答之間總夾雜她與牛的對話,「哎呀,你咪咁冤氣啦,走啦!」「Bucy你快啲食啦,嗱,我畀媽媽食㗎喇,懶得戚!打你丫喇!」然後,又突然靜下來,我回頭看,原來她在傻B的耳朵說悄悄話:「你等多一陣,等牛牛行開,我就拎啲草畀你食!」因為貝澳可給水牛吃的愈來愈少,Jean現在餵的牛有二十多頭。當然,都在牛牛吃完之後才餵其他。「唔得㗎,佢自己搵唔到嘢食。」她一轉身,又拍拍牛牛的身,「就這樣食咗我咁多年,食食食食食!」
七年時間,Jean由不懂牛,到現在熟悉牛脾氣、與牛交心,她同時看見本地人、村民對牛也慢慢改觀,牛被襲擊的事,好像少了。不過,她依然認為,水牛在大嶼山,沒有將來。
發展貝澳 趕絕牛家
自二○○四年開始,政府開始大談發展大嶼山;兩年前,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成立,研究報告今年初出爐,建議在東部發展商業核心區域、北面發展住宅、南邊發展康樂及旅遊,當中提到貝澳生態資源豐富,將來可發展水上樂園、水牛保育中心,諮詢期即將在四月尾結束。Jean坦言不明白報告的建議基礎是什麼,「我每天在貝澳兩邊走,我沒見過類似委員的人來過看看牛、問問我,一個都沒有。我不知道他們的報告怎做出來,匿在房裏做出嚟?匿在牀下底篤出嚟?」
濕地無晒 如何保育?
Jean認為發展思維該是先保育後發展,否則只會摧毁大嶼山。「政府常說發展大嶼山、保育大嶼山,你首先做好事前安排才說吧,否則真的發展了,到時大嶼山已死,泥頭倒盡,濕地無晒,你怎保育?牛都走晒、死晒,你去哪兒重新培育出來?」上月運輸署推行的大嶼山自駕遊,把平日要有許可證才能駛進的嶼南,開放給二十五部汽車進入,而水牛經常出沒的貝澳,就在嶼南。「無端端開放,但政府又沒有停車場、沒有避車處,車進入後不熟悉路况,啲牛點算?」去年,摸蜆時節,她親眼看見「沙灘每一丁方尺都是人」,「過千人在掘蜆,掘了之後,他們怎樣?用水樽盛起蜆,連很小的都拿走,但臨上巴士前,又嫌累贅,就放進垃圾桶」。
大嶼山病了
人們沒常識,政府沒教育,只一味吹噓讓人來享受大嶼山,而Jean眼下的大嶼山,早已變質。曾經是建築商的Jean,九十年代轉行做地產代理,她說,今年農曆新年過後,手上雖有多個盤,但至今仍然零成交。「你知唔知幾多外國人搬走?現在來到大嶼山,都唔知為乜,你想環保一點不駕車,等四部巴士也上不到,怎回家?現在的大嶼山有病,已不是大嶼山了。」
文﹕陳嘉文
圖﹕馮凱鍵、陳嘉文
編輯﹕蔡曉彤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