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一不離二,早前評級機構穆迪將香港的評級展望降至負面以後,標準普爾也在周四作出相同行動,將香港的評級展望調低至負面。巧合的是,兩者都是以相若理由,即因將中國的評級展望調低了,而又因中港關係密切,如中國有事,香港也難獨善其身而要「陪葬」!
標普昨日與傳媒進行網上會議,指中國把經濟增長目標定為6.5%至7%水平,過於重視以投資及槓桿刺激短期增長,憂慮會令信貸增速繼續高於名義GDP增速,投資佔GDP比例達逾40%的高水平,這是促使其下調展望的主要因素。事實上,根據金局管最新發表的《貨幣與金融穩定情況半年度報告》,自金融海嘯後中國政府為了救市和催谷經濟,內地的信貸佔GDP比例不斷攀升,現已幾乎接近一倍半的水平(圖1),反映中國經濟增長,很大程度是靠加槓桿來維持,而這自然不利其信貸評級的展望,到了近年雖然債務繼續增加,但GDP增長反而放緩,令到相關風險進一步提升。
看淡經濟 瑞銀:港樓價或再跌25%
標普說中港關係密切,事實上中國經濟近年放緩,加上來港自由行旅客減少,確對香港經濟構成負面影響,別的不說,政府剛公布的數據便指出,香港2月份雖正值農曆新年,但錄得零售銷貨價值卻按年大跌約兩成,已有商業機構表示,預期今年不少零售商會採取涷薪或員工自然流失策略。瑞銀也發表報告指出,不單看不好零售業,甚至預期香港今年的GDP增長會進一步收縮至只有1%,並指香港過去GDP增長率與樓價升跌關係密切(圖2),在不看好香港經濟和預期樓宇供應會大增情况下,樓價有可能較現水平再跌25%!
瑞銀指出,在2005至2014年的10年間,香港私人住宅新供應平均每年僅1.02萬伙,但這10年樓宇吸納量平均每年達1.31萬伙,明顯是供不應求,但自2015至2017年,每年平均新供應將急增至2.1萬伙(圖3),供不應求將會扭轉,樓價自然受壓。
新增供應 已超吸納量
筆者上周獲邀出席扶輪社的香港首個扶輪論壇,聽到主講嘉賓發展局長陳茂波表示:「2006至2010年土地供應可以起幾多單位呢?那是5.9萬個,同期一手樓銷售了7萬個,故該5年土地供應不能夠滿足一手樓吸納量。2011至2015年又如何呢?土地供應可建8.94萬個單位,一手樓成交量係6.45萬個。我想表達的信息是,後期的5年供應是超出一手樓購買,故2006至2010年土地供應低於吸納量已扭轉。」
陳茂波認為,只要未來土地供應每年達標,「市民大眾就有信心,不需要panic(恐慌性)買樓。10年計劃建興公營房屋28萬個單位,我哋已搵到25萬幾單位的土地,即已確認近九成。其實差不遠,另外1.7萬個單位的土地正在做地區諮詢」。
說到恐慌性買樓,筆者記得去年樓市最熾熱時,竟有買家在新盤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買樓是為了3歲的兒子,怕他將來結婚時沒能力置業!其實,市民恐慌性入市,尤其瘋搶細價樓,除了因曾出現供應斷層,也可說始於政府推出辣招打壓樓市之時。
細價樓防守力差 業主最恐慌
筆者將中原的大型單位與中小型單位的樓價指數差距繪成圖表(數字向上代表細價樓跑贏,向下則代表細價樓跑輪大價樓),發覺在政府推出辣招不久,約2011年中起細價樓價升幅便顯著跑贏大單位,原因是政府率先收緊高價物業按揭,以及大增加高價樓的印花稅,以至資金更傾向流入細單位市場,同一時間,樓價愈升,大眾更難負擔大單位,便愈發去搶細價單位,以致細價樓相對高價樓的升幅更為凌厲,而與市民的負擔能力也愈加脫節。
到了去年9月樓市開始轉勢,因持有細價樓的業主,經濟能力也較差,當經濟轉差,又或樓價下跌,最沒有防守能力也是這些細價樓的新業主,於是乎細價樓下跌的速度也較高價樓更快(圖4)。可以說,近數年細價樓曾出現恐慌性入市,近月也以細價樓業主的心態最慌恐,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極端。
上文提及標普憂心中國經濟轉差會影響香港,細看該評級機構的報告,進一步指出如香港的政治分化(political polarization)惡化,甚至影響到政府施政和營商環境,則就算中國沒事,也會不利香港的經濟增長而最終可能要降低香港的評級。
明報記者 陸振球
[樓市解碼]
標普昨日與傳媒進行網上會議,指中國把經濟增長目標定為6.5%至7%水平,過於重視以投資及槓桿刺激短期增長,憂慮會令信貸增速繼續高於名義GDP增速,投資佔GDP比例達逾40%的高水平,這是促使其下調展望的主要因素。事實上,根據金局管最新發表的《貨幣與金融穩定情況半年度報告》,自金融海嘯後中國政府為了救市和催谷經濟,內地的信貸佔GDP比例不斷攀升,現已幾乎接近一倍半的水平(圖1),反映中國經濟增長,很大程度是靠加槓桿來維持,而這自然不利其信貸評級的展望,到了近年雖然債務繼續增加,但GDP增長反而放緩,令到相關風險進一步提升。
看淡經濟 瑞銀:港樓價或再跌25%
標普說中港關係密切,事實上中國經濟近年放緩,加上來港自由行旅客減少,確對香港經濟構成負面影響,別的不說,政府剛公布的數據便指出,香港2月份雖正值農曆新年,但錄得零售銷貨價值卻按年大跌約兩成,已有商業機構表示,預期今年不少零售商會採取涷薪或員工自然流失策略。瑞銀也發表報告指出,不單看不好零售業,甚至預期香港今年的GDP增長會進一步收縮至只有1%,並指香港過去GDP增長率與樓價升跌關係密切(圖2),在不看好香港經濟和預期樓宇供應會大增情况下,樓價有可能較現水平再跌25%!
瑞銀指出,在2005至2014年的10年間,香港私人住宅新供應平均每年僅1.02萬伙,但這10年樓宇吸納量平均每年達1.31萬伙,明顯是供不應求,但自2015至2017年,每年平均新供應將急增至2.1萬伙(圖3),供不應求將會扭轉,樓價自然受壓。
新增供應 已超吸納量
筆者上周獲邀出席扶輪社的香港首個扶輪論壇,聽到主講嘉賓發展局長陳茂波表示:「2006至2010年土地供應可以起幾多單位呢?那是5.9萬個,同期一手樓銷售了7萬個,故該5年土地供應不能夠滿足一手樓吸納量。2011至2015年又如何呢?土地供應可建8.94萬個單位,一手樓成交量係6.45萬個。我想表達的信息是,後期的5年供應是超出一手樓購買,故2006至2010年土地供應低於吸納量已扭轉。」
陳茂波認為,只要未來土地供應每年達標,「市民大眾就有信心,不需要panic(恐慌性)買樓。10年計劃建興公營房屋28萬個單位,我哋已搵到25萬幾單位的土地,即已確認近九成。其實差不遠,另外1.7萬個單位的土地正在做地區諮詢」。
說到恐慌性買樓,筆者記得去年樓市最熾熱時,竟有買家在新盤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買樓是為了3歲的兒子,怕他將來結婚時沒能力置業!其實,市民恐慌性入市,尤其瘋搶細價樓,除了因曾出現供應斷層,也可說始於政府推出辣招打壓樓市之時。
細價樓防守力差 業主最恐慌
筆者將中原的大型單位與中小型單位的樓價指數差距繪成圖表(數字向上代表細價樓跑贏,向下則代表細價樓跑輪大價樓),發覺在政府推出辣招不久,約2011年中起細價樓價升幅便顯著跑贏大單位,原因是政府率先收緊高價物業按揭,以及大增加高價樓的印花稅,以至資金更傾向流入細單位市場,同一時間,樓價愈升,大眾更難負擔大單位,便愈發去搶細價單位,以致細價樓相對高價樓的升幅更為凌厲,而與市民的負擔能力也愈加脫節。
到了去年9月樓市開始轉勢,因持有細價樓的業主,經濟能力也較差,當經濟轉差,又或樓價下跌,最沒有防守能力也是這些細價樓的新業主,於是乎細價樓下跌的速度也較高價樓更快(圖4)。可以說,近數年細價樓曾出現恐慌性入市,近月也以細價樓業主的心態最慌恐,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極端。
上文提及標普憂心中國經濟轉差會影響香港,細看該評級機構的報告,進一步指出如香港的政治分化(political polarization)惡化,甚至影響到政府施政和營商環境,則就算中國沒事,也會不利香港的經濟增長而最終可能要降低香港的評級。
明報記者 陸振球
[樓市解碼]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