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景祥:政府失策 港台頂硬上長青網文章

2016年04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4月01日 06:35
2016年04月01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亞視牌照期滿之後,將於明天(4月2日)退出免費電視市場,香港電台在同日開始接手,提供兩條模擬電視頻道廣播。為了維持免費電視市場的競爭,政府應會發出至少一張牌照,令免費電視市場不致被無綫(TVB)壟斷,換言之,香港電台接手亞視結業之後的爛攤子,只是過渡期充當「臨記」,令免費電視起碼有另一個選擇,對香港電台而言,這純粹是「捱義氣」。


充當「臨記」填塞「空檔期」

據香港電台的管理層透露,接手亞視留下的免費電視攤子之初,每天只能提供5小時首播節目,其餘14 小時都是重播節目;至於早晚各一節的新聞報道,則不設主播。有些安排其實只是用鏡頭把電台的節目直播,例如晨早的「千禧年代」,把電台節目變成電視節目。如此左支右絀的窘境,很明顯是缺乏資源,而香港電台「頂硬上」,只是為應付政府的指示填塞新一家免費電視台面世前的「空檔期」;如此勉強拼湊而成的節目,對觀眾的吸引力有多大?


對香港電台來說,出街的節目如果太「簡陋」,對本身的形像應該不利,而這次臨危受命,正是港台要求政府撥款加強本地公共廣播節目水準的大好時機,此時此刻,港台應該有很強的討價還價能力。


免費電視市場落得如此結局,政府要負上最大責任;亞視違反電視營運守則、拖欠員工薪金等行徑,已經存在一段長時間,政府一直束手無策,聽之任之,而在開放引入新投資者方面,有興趣有能力的財團被拒諸門外,到亞視最後無以為繼,則要指令官方香港電台臨急撐場,卻又不調撥資源搞好節目……相關部門的官員失責彰彰明甚,難辭其咎。假如這是更高層的決策,則最高當局是否「別有用心」?


公共廣播有空間製作不同節目

香港公共廣播「何去何從」的問題多年來爭論不休,過去有一種觀點認為,私營市場的競爭令電視業百花齊放,以公帑支持的公共廣播已沒有太大生存空間;然而自網絡興起之後,商營(不論免費或收費)電視市場翻天覆地,過度的競爭令電視台不願投資拍製非娛樂性的高水準(相對嚴肅)節目,新形勢下,公共廣播反而有空間去製作更多不同種類的節目,容納更多不同創意的大膽嘗試,英國 BBC Channel 4 就是最佳成功例子。


公共廣播應發揮什麼作用,經過亞視結業的教訓,政府應該作出更深入的思考。


[陳景祥 齊物論]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