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去年11月政府新聞處晚上發新聞稿,公布港珠澳大橋工程延誤的消息,稿件發出時間為晚上10時59分。記者協會批評政府屢屢在接近傳媒截稿排版死線時發稿,致令記者無法及時跟進,有損公眾知情權,質疑政府刻意拖延發布,影響傳播,試圖控制輿情,將就事件向申訴專員公署投訴。
政府處事鬼鬼祟祟,圖以公關手段掩飾工程失誤,理當譴責。據悉公署已於3月回覆記協,查明當局並無刻意拖延消息發布,判定投訴不成立,事件告一段落。至於政府應在掌握事態的第一時間對外公布,抑或發布時要顧及傳媒的作業流程,這是別話。但公署的調查結果,至少說明政府並無對負面信息作過特別處理。
新聞報道 決定市民對政府觀感
小事一樁,毋須大張旗鼓。卻說大眾對政府的觀感從何而來?巿民感知政府的途徑,莫不是這些日復日有關政府的新聞報道,由是新聞報道的內容,就決定了市民對政府的觀感。
在資訊流通的年代,每日流過眼下的信息數以百計,但資訊有時仍然難以全面。筆者粗略數算,由記協擬發投訴到正式投訴,至少有6份本地報章報道過有關消息,包括英語的《南華早報》。至於公署回覆記協的消息,紙媒僅有《星島日報》在3月12日登載過。公署基於保密原則,調查結果只向投訴人交代,沒有向公眾宣布。在記協的網頁上,亦只有投訴的紀錄,沒有投訴不成立的紀錄。我們不能埋怨客觀環境沒有給予我們充分的資訊做判斷。筆者大膽推演,假如有不諳中文的外媒或外籍人士,消息又不夠靈通,就只會得到政府企圖阻撓信息傳播的印象。設想一下,有一定數目的讀者,因為只看到投訴的新聞,而將記協的投訴內容信以為真。當中的讀者,又向身邊親友傳播有關印象。影響所及,就不是小撮人的觀感。事情就是如此這般發生,負面的觀感就在如此正反資訊不均下造成,流言在事實背後擴散。我們未必能追溯哪件具體事件造成業已構成的觀感,誤會於是無從糾正。新聞容易淡忘,留下的,就只有忠邪正反的印象。
偏見的形成 不一定是資訊問題
現代政治都是形象和觀感,觀感有時是主觀的看法,偏離事實的看法就是偏見了。單邊的資訊容易造成偏見,但偏見的形成,不一定是資訊的問題。有一種偏見稱為「confirmation bias」,是一種認知偏差,意指個人都傾向相信一些同意自己看法的資訊;對於有逆自己見解的信息,會傾向忽略,或輕視。人同此心,試想像,傳媒報道政府偷雞摸狗,和報道政府秉公辦事,哪一則報道較吸引眼球?
我們憑日常的認知和觀感作出政治判斷,從來如此,正常不過。如今我們常常標舉社會共識、主流民意,焉知這些群眾意見,不是建立在偏見之上?
政府處事鬼鬼祟祟,圖以公關手段掩飾工程失誤,理當譴責。據悉公署已於3月回覆記協,查明當局並無刻意拖延消息發布,判定投訴不成立,事件告一段落。至於政府應在掌握事態的第一時間對外公布,抑或發布時要顧及傳媒的作業流程,這是別話。但公署的調查結果,至少說明政府並無對負面信息作過特別處理。
新聞報道 決定市民對政府觀感
小事一樁,毋須大張旗鼓。卻說大眾對政府的觀感從何而來?巿民感知政府的途徑,莫不是這些日復日有關政府的新聞報道,由是新聞報道的內容,就決定了市民對政府的觀感。
在資訊流通的年代,每日流過眼下的信息數以百計,但資訊有時仍然難以全面。筆者粗略數算,由記協擬發投訴到正式投訴,至少有6份本地報章報道過有關消息,包括英語的《南華早報》。至於公署回覆記協的消息,紙媒僅有《星島日報》在3月12日登載過。公署基於保密原則,調查結果只向投訴人交代,沒有向公眾宣布。在記協的網頁上,亦只有投訴的紀錄,沒有投訴不成立的紀錄。我們不能埋怨客觀環境沒有給予我們充分的資訊做判斷。筆者大膽推演,假如有不諳中文的外媒或外籍人士,消息又不夠靈通,就只會得到政府企圖阻撓信息傳播的印象。設想一下,有一定數目的讀者,因為只看到投訴的新聞,而將記協的投訴內容信以為真。當中的讀者,又向身邊親友傳播有關印象。影響所及,就不是小撮人的觀感。事情就是如此這般發生,負面的觀感就在如此正反資訊不均下造成,流言在事實背後擴散。我們未必能追溯哪件具體事件造成業已構成的觀感,誤會於是無從糾正。新聞容易淡忘,留下的,就只有忠邪正反的印象。
偏見的形成 不一定是資訊問題
現代政治都是形象和觀感,觀感有時是主觀的看法,偏離事實的看法就是偏見了。單邊的資訊容易造成偏見,但偏見的形成,不一定是資訊的問題。有一種偏見稱為「confirmation bias」,是一種認知偏差,意指個人都傾向相信一些同意自己看法的資訊;對於有逆自己見解的信息,會傾向忽略,或輕視。人同此心,試想像,傳媒報道政府偷雞摸狗,和報道政府秉公辦事,哪一則報道較吸引眼球?
我們憑日常的認知和觀感作出政治判斷,從來如此,正常不過。如今我們常常標舉社會共識、主流民意,焉知這些群眾意見,不是建立在偏見之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