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港鐵按票價「可加可減」機制運算結果,今年6月起加價2.7%。決定公布之後,絕大多數意見認為機制有問題,致使港鐵勁賺約130億元,仍然連續第七年加票價。社會上不分立場、不分黨派的人大多抗拒港鐵按「可加可減」機制辦事,反彈程度超越港鐵每年票價調整,而是折射出公衆對港鐵營運以股東利益凌駕公衆利益的不滿。政府作為港鐵大股東,要認真紓解港鐵與市民的矛盾,若情勢發展至出現倒逼政府的景况,將會是另一枚政治炸彈。
港鐵賺大錢加到盡
股東市民利益失衡
按港鐵票價加幅,車費收入約可增加4億元,另按所謂「利潤分享計劃」及過去一年因為列車服務延誤而被罰款,港鐵今年會向乘客回饋約1.8億元。這樣一加一回饋,港鐵來年在車務收入約增加2.2億元,相對於今年約130億元盈利,加票價的額外收入只是小數目。即使如此,港鐵仍不放過,而且是連年加票價,並按機制規定「加到盡」,反映港鐵竭盡所能為股東服務,卻鮮有替公衆利益設想,這是港鐵近年形象逐漸變得負面的原因之一。
舉世集體運輸系統營運,絕大多數虧蝕,而需要政府補貼。港鐵營運全港最主要交通工具,卻年年賺大錢,在全球同類體系極其罕見,可以說港鐵營運模式成功,對於香港而言是值得驕傲的品牌。事實上,港鐵正在向外擴充版圖,包括在內地和歐洲都有管理鐵路業務。港鐵成功,而且按可預見未來,將會繼續成功。對於這樣一家公司,按道理不應該掀起那麼多爭議,但是公衆對港鐵的怨氣不斷,這與港鐵未處理好股東利益和公衆利益有關。
這些年,港鐵董事局和管理層經常以股東利益反駁批評,甚至連政府也有這種傾向。不過,港鐵是怎麼來的、誰是港鐵的真正老闆?港鐵雖然是上市公司,政府約佔七成六股權,是控制性大股東;嚴格而言,市民才是港鐵的老闆。港鐵模式成功,主要是沿線物業發展配合,由最初設計的以地產收益作為建設地鐵的經費,到發展車站商務賺取可觀租金收入,實際都是港鐵發揮地產霸權威力的結果。另外,政府以鐵路運輸為交通主軸,其他交通工具都成為附庸,港鐵盡享政策之利,恍似坐擁特權,形成一枝獨秀、變相壟斷的交通地位。
說得直接一點,政府創造了港鐵的特權地位。港鐵今日的成功,涉及巨大成本(包括社會成本與實際資源),這些珍貴公共資源,屬於整體社會與市民所有,而養出這家大公司,卻說首要顧及股東利益,公衆利益叨陪末座,這種情况不可能為高度開放、公民社會活躍的整體社會所接受。目前,社會對港鐵的反彈,並非要它走回頭路,抽掉其成功因素,摧毁這家公司;各方面關注的是為公衆所有的港鐵,應該首要顧及公衆利益。即是說,股東利益不應該凌駕於公衆利益之上,兩方面利益必須取得平衡,則港鐵在社會上才處於一個恰當位置,使自己置身爭議之外,也不會給政府帶來麻煩。
講錢勿頭腦發熱
精算複雜需支援
政府已經要求港鐵提早一年檢討「可加可減」機制,有建議在票價調整方程式加入「盈利指數」,使港鐵賺取的盈利與方程式掛鈎按盈利削減加幅;有建議政府收取的港鐵股息「專款專用」,以補貼或優惠不限於港鐵的公共交通工具的車費;有建議則是不搞什麼回饋優惠,乾脆削減加幅,讓市民直接得益。這些建議,哪一個真正符合市民利益,需要深入探討,特別涉及計數,歷來未見政府取得過什麼甜頭(包括與兩家電力公司的談判),這是專業對決,精算極其複雜,期望有心人不要只是頭腦發熱,要有足夠專業支援,計算出最符合市民利益的安排。
有關種種建議,多數傾向不制止港鐵加票價,只是爭取港鐵在多收之後,以不同方式回饋市民。這個方向,不排除會出現類似目前的情况,現在趁檢討的機會,或許應該從另一個方向思考,尋求壓制港鐵加價或加幅,而非讓港鐵加價之後,向政府收取的股息打主意和搞一些不着邊際的回饋。以現在港鐵營運的整體收入,應該盡量爭取不加票價,即使加價也要是低加幅,因為加幅不斷累積,日後乘客的車費負擔將十分沉重。盡量限制港鐵加票價、盡量壓低加幅,是符合公衆利益的方向。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