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黃任匡﹕名為醫委會改革的郵包炸彈長青網文章

2016年03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3月30日 06:35
2016年03月3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最近大家都在擔心內地人帶子女來港打疫苗,會導致供不應求。但與此同時另一樁更重要的醫療新聞,似乎在香港人眼皮底下悄悄溜過了。此事一旦成真,其影響可能比疫苗不足更為深遠——政府已經就醫委會改革刊憲了。


張宇人早前就改革提出所謂「4+0」方案。之後政府吸納其建議,並正式刊登憲報。政府建議修改《醫生註冊條例》,將現時醫委會的業外委員由4名增至8名,全數由特首直接委任。關鍵是,此舉將令特首委任議席超過半數。屆時醫委會將會成為特首的一言堂,後果不堪設想。


但一直以來,張宇人和政府都辯稱,此舉並無政治考慮,更以「引入海外競爭,改善服務」、「增加醫生人手」和「解決醫醫相衛」等等作為掩眼法,企圖瞞天過海,為操控業界開路。今天我們來看看,以上這些論述究竟能不能夠站得住腳,抑或其實又是愚弄港人的語言藝術?


通過政府方案 可改善醫療服務水平?

張宇人和政府都不諱言,醫委改革,是為將來降低海外醫生來港門檻鋪路。他們聲稱透過大幅降低門檻,吸納海外醫生即可改善醫療服務。他更高調指摘業界反對其建議是基於私利,是保護主義。他為我們扣上「排外」的帽子,指我們抗拒改革,是想做「月球人」、「星球人」甚至「日球人」云云(編者按:即分別每月、每星期或每日賺100萬元)。


但筆者認為,大幅降低海外醫生來港門檻,以期改善公營醫療系統瀕臨崩潰之困境,可謂藥石亂投。


首先,香港的醫療服務絕大部分由公營醫療系統提供。以住院病人為例,全港九成三住院病人皆由公營醫院照顧。而根據往績,不少海外醫生成功來港註冊之後,都會投身私營市場。而外來醫生長期逗留於公營醫療的比率,遠較本地畢業醫生為低。但政府偏偏反其道而行,一方面拒絕承諾吸納將於明年畢業的大批醫科畢業生(這些醫生還是用公帑培訓出來的呢),另一方面卻不惜降低來港執業醫生的水平,也要聘用海外醫生。所以很明顯地,如果有人以為讓政府操控醫委會,再大幅降低門檻輸入海外醫生,就能夠改善一般市民得到的服務水平,如公營醫療的輪候時間,簡直可謂癡人說夢了。


而且,對「4+0」方案反感的,卻不單是私人執業的醫生,還包括我們大部分公營醫療體制內的同業。公院醫生定額支薪,卻每天超時工作。眾所周知我們早已不勝負荷。可以想像,如果大量輸入外地醫生,我們理應樂得減少工作量吧?又何苦大力反對?說得直白一點,我們可謂「做又卅六唔做又卅六」。如果不是為了維護民康,我們又怎會對降低輸入外地醫生的門檻如此反感?


須知道,一旦醫委會成為特首傀儡,繼而為了吸引外地醫生而「將貨就價」大幅降低門檻,屆時大量外地醫生湧入(所謂「外地」,其實主要來自哪個地方,讀者應該不難想像),到頭來受害的其實不會是我們醫生,而是每一個求醫的香港人。我們作為行內人,春江水暖鴨先知,可以預見到醫委會一旦淪陷將會為市民帶來的種種惡果,所以才發出警號而已。


解決「醫醫相衛」 唯「4+0」方案可行?

無可置疑,社會上有要求醫委會改革的聲音。因為現時醫委會的組成,4名業外委員、24名醫生,實在極不平衡。因此社會有「醫醫相衛」的質疑也無可厚非。這是事實。


而另一個重要的事實是,面對增加業外人士比例的建議,我們其實非常歡迎。社會公眾和醫生共同監察和維持醫療專業水平,也可說是世界潮流。對此,筆者從來沒有聽過來自業界的反對聲音,甚至連香港醫學會都發新聞稿表明「向來支持增加業外委員」。事實上,我們認為醫委改革也是必要的。因為一個更有公信力的醫委會,將會是建立醫生病人更大互信的重要基礎之一。這是公眾常有的一項誤解。連傳媒巨擘鄭經翰先生也曾經撰文,質疑業界抱殘守缺、抗拒改革。


在此我們必須澄清:其實業界歡迎醫委改革,也擁抱改革。我們反對的,只是政府以此作為藉口,粗暴操控醫委會罷了。


換言之,一方面無論社會公眾還是醫生,都希望能夠增加業外委員比例;而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維持委任和選舉產生委員的現有1:1平衡,以防止有人隻手遮天。重要的是:以上這兩個希望,其實並不互相違悖。


在增加業外委員比例的同時,但新增業外委員的產生辦法為何,以至現有的委任議席有否修改空間,都是關鍵所在。


業界曾經有人就新增業外委員的產生辦法作出不同建議,例如由立法會議員互選產生、由終審庭委任,或由具代表性的病人組織互選產生等,以防止行政機關獨攬大權。另一方面,梁家騮醫生提出、杏林覺醒亦表示支持的「6+6」方案,可以同樣提升非業界成員比例一倍之餘,又巧妙地維持現有平衡,更進一步大幅增加整體醫委會人手,亦十分可取。最近更有人提出新增委任業外議席之餘,可以削減現有的委任醫生議席,此消彼長之下,亦可避免委任議席過半。


強推醫委改革 其實是政治任務?

總而言之,增加業外委員比例,又同時維持議會平衡的可行方案不但存在,而且還可以說是選擇眾多。這些方案都可以達至多方共贏,有助維護民康。但政府偏要捨易取難,放棄共贏而選擇矛盾,挑起無謂的爭端,堅持採用爭議最多的「4+0」方案。政府此等不合邏輯的做法,讓人懷疑,其實改革並非其真正的目的;甚至愈來愈多輿論相信,政府真正目的乃是繼企圖染指律師、教師和社工專業後,假借改革醫委之名,安插親信,進一步全面操控香港各個階層和專業。


難怪有現任立法會議員形容:「方案就像是一個政府寄給市民的郵包炸彈。從外表的包裝看來,似是一個普通不過的民生議題,但其實內裏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政治任務炸彈。」


刊憲之後,政府急於本立法年度內,計劃完成有關醫委改革的立法程序。假如我們掉以輕心,一旦輕率接受了政府的醫委會改革方案,拆開郵包炸彈的話,那爆炸可不是鬧着玩的。


作者是杏林覺醒成員

■稿例

1. 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 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 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