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美國的中央銀行的正式名稱是「聯邦儲備系統」(俗稱聯儲局),是由10幾間散佈在美國各主要經濟中心都市的聯邦儲備銀行所組成。其中以紐約的聯儲銀行規模最大,也在約每一季度召開一次的、能訂定商借給商業銀行貸款利率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裏有當然的席位,而其他聯儲銀行只能輪流參會。
本月較早時,曾在哈佛、耶魯、哥倫比亞等多間美國名牌大學任教的經濟學家,智利前財政部長安德烈斯.維拉斯科在多份國際知名刊物刊出一篇文章,起了一個也許還發人深思的標題——「為何聯儲局應成為世界的中央銀行」。我贊同他在文章裏的一些論點,但對另一些論點也略有不同的看法,我想如輔以包括香港與馬來西亞在內的貨幣與金融經驗來敘述,還是蠻可作為參考的。
維拉斯科認為,美國聯儲局除了有維持美國本土的價格穩定性(也就是不讓通貨膨脹率過高)與就業率這兩項重要的任務外,實質上還是有其國際責任的。但在還沒觸及國際層次時,我就覺得聯儲局即便是在它的兩項主要本土責任的輕重拿揑上還是有所失衡的,即聯儲局對壓低美國的通貨膨脹率的關注是遠高於它對提高就業率的關心。
1990年代時,我在美國念書,當時的聯儲局主席是著名的格林斯潘。那時,許多美國民眾都覺得經濟走勢並不理想。如我當時有主修工程學,與其他同學們都一樣對畢業後找不找到工作而憂心忡忡,因為不時都會聽到某某高科技或工程公司又裁員若干等。我也很喜歡收看電視裏的美國國會聽證會的直播。我眼看格老幾乎每次出席聽證會時都老神在在,侃侃而談經濟如何「過熱」,會有通貨膨脹的隱憂云云。我聽了有時真的火冒三丈:到底這位老先生有無真正的體察民情,理解民間疾苦?大廠小廠都在裁員了,美國經濟需要的是一些刺激性措施,如更低的利率以便有更多的錢得以流通市面,進行投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而格老領導下的聯儲局卻一味維持利率不變或甚至提高利率,那大家又如何得以有更多的資本來拼經濟呢?
時光向前挺進20年,到去年底。美國的經濟自約10年前的又一輪金融危機後,這些年來一直半溫不火。說它沒成長嘛也不對,因為還是有幾個「斗零」巴仙的成長率,但基本上還是微不足道的成長。至於失業率呢,相比於以前的三四巴仙大家就已叫苦連天,現在儼然是五六甚至七巴仙的哀鴻遍地了。但去年底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竟然認為美國經濟有「降溫」的需要,而決定提高利率。這樣一來,大家哪裏還有興致去貸出更多的錢來做生意啊?聯儲局這一「重壓通膨、輕推增長」的理念與實踐,坦白說我是不敢恭維。
亞洲金融風暴的不同經驗
再回來談維拉斯科認為美國聯儲局所承擔的兩項國際責任。其一是因為由聯儲局所「發行」的美元是國際上借貸時首選的貨幣,所以當各國的商業銀行或企業面對金融困境時,它們大多都需要大量的美元應急。而往往也只有聯儲局才能提供如此龐大數目的美元。據說聯儲局雖曾承認應有一國際的中央銀行來處理國際金融穩定,但也堅拒擔任該角色。
針對維拉斯科的這一點,我還是大致上贊成的,而聯儲局在這方面是沒有扮演好它實質上應擔當的責任。大家也許還記得在1997年至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時,好幾個亞洲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印尼、韓國等,經濟幾乎崩潰,幣值也直情「插水」。香港與新加坡有較成熟的金融體制以及豐厚的儲備金,所以還算撐得過來。後來出手打救這些亞洲國家的,可不是聯儲局,而是除了美國外也有許多歐洲國家以及日本參與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緊急貸款予其中一些受害亞洲國家,令彼等經濟不至垮掉,危機也不至失控地蔓延。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以及其相應苛刻的社會經濟改革條件的韓國,把其經濟體制內的一些沉疴清洗一新,今日其經濟規模大展宏圖,業已邁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反之,拒絕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以便毋須認真處理其經濟體制內的官商勾結以及其他不合理政策的我老家馬來西亞,知道今天還在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裏掙扎,目前只能遙望發達國家行列而興嘆。
維拉斯科的另一點,是有關聯儲局的政策變化實際上是會影響到各國的貨幣狀况。他舉出2013年傳出聯儲局即將減緩其「量寬」(其實就相等於印鈔票)的謠言後,資金迅速地從正崛起市場裏撤離,資產價格也滑落的例子。其實我覺得還不需要回顧那麼遠。去年底聯儲局宣布調高利率後,今年初以來,亞洲各地的股市以至幣值不就頻繁地摔筋斗嗎?如馬幣對美元的匯率就在短期內跌了好幾十巴仙,印尼盾形勢更為嚴峻。而港幣與美元掛鈎,有豐厚的儲備金撐着,得以暫時倖免於難。
維拉斯科嘗試用來說服美國聯儲局應扛上作為世界的中央銀行的擔子的理由,是在這業已高度全球化的世界經濟裏,聯儲局的政策變化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影響如果是負面的話,那麼該些不良效果反過來對美國自身經濟的影響,可能還是頗為顯著的。我覺得這個論點似是而非,因為美國自身的經濟規模以及相應的消費力就很龐大了,而且是龐大到能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其過剩的產能。換句話極端點來說,美國就算忽然關起門來如19世紀時有好一段時間搞孤立主義的話,其經濟運作還是可以自給自足的。尤其是現在美國自身的石油生產量提高,對外國石油的依賴已經不像以前般嚴重,所以是可承受得起世界其他地方零星的經濟不景,而不會受到嚴重的感染。美國經濟蕭條拖累他國已是毫無疑問了,但反之則未必如此。美國要注重的還是如何刺激自身的經濟成長。
美應專注搞好自身經濟
而我覺得整體來說,維拉斯科的論據裏,可能比較欠缺的觀點,還是即便美國國內業已破天荒地達至共識,要聯儲局當起國際中央銀行,但其他大型經濟體就會如此乖乖就範嗎?歐盟近年來自顧不暇,可能在這方面沒資格發出太大的聲音;但份屬世界第二與第三大經濟體的中國與日本呢?近來大力推動人民幣成為國際交易貨幣的中國,會那麼「順攤」地讓美國來擔當這個角色嗎?甚至是美國在其他方面的盟友的日本,其中央銀行近來不也反聯儲局的政策而行,不但不增息,反而祭出所謂的「負利率」來刺激消費與投資,以力挽日本多年來「英雄不再」的經濟嗎?
所以,依我看來,美國聯儲局起碼在短期內還是應專注於如何搞活、搞好美國自身的經濟穩健成長。那對整個世界來說,就已是一大福音了。
胡逸山
馬來西亞首相前政治秘書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