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兩周前耶魯大學校長Peter Salovey來港,校友會舉行午宴接待,談笑甚歡。席上一名年輕女校友向校長提問「現在的學生跟30年前有什麼分別?」Salovey校長是一名心理學家、史丹福大學(Stanford)本科畢業、耶魯博士,然後一直留下來,當了30多年教授。本以為他會例牌說現今學生較從前多元化,女性及少數族裔比例增加。意外地,他的答案完全不是這個方向。
他回憶在史丹福的日子,生活非常獨立,跟父母的接觸限於每周日從電話亭打回家的15分鐘通話。對比下,現今學生較缺乏獨立性,倚賴父母,每天可能跟家人多次skype、短訊、通話等等。他更稱現今學生較自我中心(self-centered),整天玩自拍,更對社交傳媒上的言論非常敏感!但他強調這些行為並非惡意,只是反映現世代的社會及科技現實。
年輕精英全變吊絲宅男?
Salovey校長形容的不就是我們叫作「宅男」、「吊絲」、或日本的「Otaku」文化嗎?在很多上一代人的傳統價值觀中,宅男文化代表軟弱、失敗;整天流連在網絡世界,逃避現實。耶魯可號稱美國總統的搖籃(暫5位),更加培育過無數政商翹楚;莫非這代學生竟從「未來領袖」變成了一班懦弱的「吊絲」?如果耶魯是這樣,那麼哈佛、劍橋、牛津、甚至乎清華、北大的情况可能亦不遠矣?
我們是否真的需要非常擔心憂慮這種社會現狀呢?不少年輕人確實迷失於現實和網上虛擬世界之間,有些學生更可能受不了壓力而不幸走上輕生之路。但事情不可單方面看,整體來說,網絡發展當然也帶來很多好處。現在幾乎全世界的知識都在你智能手機的指尖下,垂手可得,是前人根本無法想像的。互聯網當然也創造了無數商機,製造了很多傳奇、巨富。
智慧入網 再非智者專利品
在很多社會發展方面,例如處理老齡化、經濟成熟轉慢等問題,日本其實都是先驅。不少人認為otaku文化,已由負面漸變成正面,過去十多年來,日本電子行業日漸息微,但反而成功輸出manga、anime、cosplay等otaku文化。日本最有名的當代藝術家村上隆,亦是otaku文化的最佳代表。他甚至認為「真實性愛」不及「虛擬性愛」,人類已「進化」到了sexless的階段!在未來的人加AI(希望不是減)的智能世界,社會是否仍需要那麼多不論是來自耶魯或清華或劍橋的所謂「魅力領袖」,都是一個問題?不單止「知識」,未來可能連「智慧」都是藏在整個網絡,而再非是某些「智者」的專利品。
上兩周討論過一些通縮及貨幣政策失敗的原因。歸根究柢,就是科技的進步,導致幾乎所有產品,都進入了一個供過於求的新常態。尤其是石化能源的瓶頸已基本打破,新瓶頸可能變成鋰電池儲能。上周提過的天齊鋰業繼續攀升,圖形似將突破。
高失業率恐成新常態
另一方面,隨着汽車電動化、網絡智能化等發展,世界對能源以至很多物質的需求都將減弱。200年前Luddite的憂慮亦可能終成真,人類漸無法把工作更抽象化,提升工作的層面。事實上,現在已有很多只在數年前還是人類專利的工作,如新聞寫作、金融交易、駕車等,都已逐漸被電腦取締。在未來,人類作為生產者(producer)的角色,亦可能面臨供過於求,像歐洲般的長期高失業率或成新常態。
直到現在,大部分人的生存意義都是和他的工作(producer)角色有關。這位是陳醫生,那位是李律師;英國最多的 Mr. Smith,祖先都是做工匠的。但在未來,如果連人類工作者都變成供過於求,那麼生存意義將如何改變呢?首先就算失業率高企,但因為食物、衣服、甚至智能手機都有供過於求的情况,所以社會必提供基本福利,不應有很多赤貧、饑餓的人。但這些人可能沒有前途,不開心甚至憤怒。現今貧窮的定義跟從前已不同,正是這個原因,西班牙的年輕人失業率雖然曾高達五成,有示威遊行,但沒有革命。情况跟200多年前,雨果名著「孤星淚」內描述的法國大革命年代很不一樣,主角僅為家人偷了一條麵包而坐牢近20年,再終生被警察追捕。
人類未來不再需要工作
人類的生存意義可能轉為消費者(consumer)的角色。快樂的泉源亦不限於現實世界;線下的「吊絲」可能是某線上遊戲的「大吊」(所以騰訊、Facebook前景仍是好的)。請勿對未來過度悲觀,在阿當和夏娃在被踢出伊甸樂園前,他們也只是整天嬉戲,並非工作。他們的痛苦都是由吃了「freewill」這禁果而帶來的!我們已吃了,沒辦法,但要小心AlphaGo……
中環資產持有天齊鋰業、騰訊、Facebook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 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他回憶在史丹福的日子,生活非常獨立,跟父母的接觸限於每周日從電話亭打回家的15分鐘通話。對比下,現今學生較缺乏獨立性,倚賴父母,每天可能跟家人多次skype、短訊、通話等等。他更稱現今學生較自我中心(self-centered),整天玩自拍,更對社交傳媒上的言論非常敏感!但他強調這些行為並非惡意,只是反映現世代的社會及科技現實。
年輕精英全變吊絲宅男?
Salovey校長形容的不就是我們叫作「宅男」、「吊絲」、或日本的「Otaku」文化嗎?在很多上一代人的傳統價值觀中,宅男文化代表軟弱、失敗;整天流連在網絡世界,逃避現實。耶魯可號稱美國總統的搖籃(暫5位),更加培育過無數政商翹楚;莫非這代學生竟從「未來領袖」變成了一班懦弱的「吊絲」?如果耶魯是這樣,那麼哈佛、劍橋、牛津、甚至乎清華、北大的情况可能亦不遠矣?
我們是否真的需要非常擔心憂慮這種社會現狀呢?不少年輕人確實迷失於現實和網上虛擬世界之間,有些學生更可能受不了壓力而不幸走上輕生之路。但事情不可單方面看,整體來說,網絡發展當然也帶來很多好處。現在幾乎全世界的知識都在你智能手機的指尖下,垂手可得,是前人根本無法想像的。互聯網當然也創造了無數商機,製造了很多傳奇、巨富。
智慧入網 再非智者專利品
在很多社會發展方面,例如處理老齡化、經濟成熟轉慢等問題,日本其實都是先驅。不少人認為otaku文化,已由負面漸變成正面,過去十多年來,日本電子行業日漸息微,但反而成功輸出manga、anime、cosplay等otaku文化。日本最有名的當代藝術家村上隆,亦是otaku文化的最佳代表。他甚至認為「真實性愛」不及「虛擬性愛」,人類已「進化」到了sexless的階段!在未來的人加AI(希望不是減)的智能世界,社會是否仍需要那麼多不論是來自耶魯或清華或劍橋的所謂「魅力領袖」,都是一個問題?不單止「知識」,未來可能連「智慧」都是藏在整個網絡,而再非是某些「智者」的專利品。
上兩周討論過一些通縮及貨幣政策失敗的原因。歸根究柢,就是科技的進步,導致幾乎所有產品,都進入了一個供過於求的新常態。尤其是石化能源的瓶頸已基本打破,新瓶頸可能變成鋰電池儲能。上周提過的天齊鋰業繼續攀升,圖形似將突破。
高失業率恐成新常態
另一方面,隨着汽車電動化、網絡智能化等發展,世界對能源以至很多物質的需求都將減弱。200年前Luddite的憂慮亦可能終成真,人類漸無法把工作更抽象化,提升工作的層面。事實上,現在已有很多只在數年前還是人類專利的工作,如新聞寫作、金融交易、駕車等,都已逐漸被電腦取締。在未來,人類作為生產者(producer)的角色,亦可能面臨供過於求,像歐洲般的長期高失業率或成新常態。
直到現在,大部分人的生存意義都是和他的工作(producer)角色有關。這位是陳醫生,那位是李律師;英國最多的 Mr. Smith,祖先都是做工匠的。但在未來,如果連人類工作者都變成供過於求,那麼生存意義將如何改變呢?首先就算失業率高企,但因為食物、衣服、甚至智能手機都有供過於求的情况,所以社會必提供基本福利,不應有很多赤貧、饑餓的人。但這些人可能沒有前途,不開心甚至憤怒。現今貧窮的定義跟從前已不同,正是這個原因,西班牙的年輕人失業率雖然曾高達五成,有示威遊行,但沒有革命。情况跟200多年前,雨果名著「孤星淚」內描述的法國大革命年代很不一樣,主角僅為家人偷了一條麵包而坐牢近20年,再終生被警察追捕。
人類未來不再需要工作
人類的生存意義可能轉為消費者(consumer)的角色。快樂的泉源亦不限於現實世界;線下的「吊絲」可能是某線上遊戲的「大吊」(所以騰訊、Facebook前景仍是好的)。請勿對未來過度悲觀,在阿當和夏娃在被踢出伊甸樂園前,他們也只是整天嬉戲,並非工作。他們的痛苦都是由吃了「freewill」這禁果而帶來的!我們已吃了,沒辦法,但要小心AlphaGo……
中環資產持有天齊鋰業、騰訊、Facebook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 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