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首季新股集資險見7年最差 前12周僅得70億 分析:過分依賴國企傳統產業長青網文章

2016年03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3月28日 06:35
2016年03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港交所(0388)去年重奪全球新股「集資王」地位,不過今年初開局卻似乎未如理想。截至上周四(24日),本港主板新股集資約67.5億元,乃2009年後最差表現,幸好兩間內銀趕及本周掛牌,增添200億集資,令新股市場可維持「表面風光」;在國企及傳統產業充斥下,有分析指出,近年新股集資愈來愈依賴基礎投資者支撑,情况值得關注。


明報記者 溫婉婷

面對波動市况,若計及將於月底上市的浙商銀行(2016)及天津銀行(1578),今年主板新股集資額可達270億元,對比過去10年本港首季主板上市情况,數字上未見大幅拋離(見圖);甚至遠遠領先同期的倫敦交易所及納斯達克交易所,兩間交易所的新股集資總額分別僅錄得18億美元(約140.4億元)及12億美元(約93.6億元)。


年初至今新股認購反應慘淡

但值得留意的是,截至上周四,即今年首12周共有10隻新股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當中僅3隻集資額逾10億,惟公開發售認購表現均十分慘淡。當中融信中國(3301)及成實外教育(1565)分別僅錄得2.7%及37.32%認購;表現最好的佳源國際(2768),亦僅錄得1.3倍超額認購,據了解,浙商及津銀的認購反應亦僅屬平平。


投行前高層:投資興趣轉向新興科創業

有前任中資投資投行高層表示,近年投資者興趣已逐漸由傳統產業,轉向新興科創產業,雖然市况有所下滑,但不少初創基金認購反應卻非常理想,相反本港新股仍以國企,以及傳統產業如銀行、地產等為主流,除非十分優質,否則難以吸引投資者「落注」。


多由中資基礎投資者「包底」

再者,過往上市公司多藉基礎投資者的名氣以吸引市場關注,惟現時新股倚靠基礎投資者「包底」以成功上市似乎已成趨勢。以撐起今年主板新股集資額的兩大內銀新股為例,浙商銀行及天津銀行分別逾五成及45%的集資額來自基礎投資者認購,而且當中更以中資企業為主流,如浙商銀行的基礎投資者包括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香港)及兗煤國際等;而天津銀行的基礎投資者則有中船租賃、天房津城等,已罕有出現外資身影。


中國銀盛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郭家耀表示,今年年初市道低迷,一眾新股表現參差,令投資者興趣大減,但相信隨著更多項目上市,估計第二季的集資額及新股上市數量會有所改善,故不太擔心今年整體新股表現。


基金公司:今年主板集資或遜去年

騰祺基金管理投資管理董事沈慶洪則指,由於今年市况表現不佳,暫時亦未見有大型中資企業計劃在今年上市,認為今年港交所主板表現會遜於去年同期。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