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當死傷慘重的巴黎恐怖襲擊逐漸從一些人的腦海淡出的時候,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連環血腥襲擊令人猛然清醒過來,極端恐怖主義組織「伊斯蘭國」(ISIS)沉寂了一段時間,再度大開殺戒。儘管西方及俄羅斯對敘利亞的伊斯蘭國基地大舉空襲,卻未能完全遏止恐怖主義活動。從布魯塞爾恐襲之後傳媒透露的情况,各國之間雖然派出戰機猛烈轟炸,可是情報戰表現差勁,未來若不大幅改進,另一次恐襲說不定就在不遠處。
西歐邊界寬鬆來去自如
反恐情報交換須制度化
從2001年「九一一」蓋達襲美國,到今次兵分兩路在布魯塞爾機場及地鐵車站先後引爆炸彈,做法是派遣成員進入或留駐目標國家,伺機而動。去年11月巴黎恐襲已經說明,在邊境管制較寬鬆的歐洲,區內人民來去自如,是恐怖分子潛入作案的溫牀。然而若是馬上要求西歐各國管制甚至關上邊境,不一定從此可以阻擋恐怖分子潛入;况且各國不會把打開的大門關上,此舉限制人民往來,更阻隔商貿發展,牽一髮動全身,茲事體大,不可能說做便能夠做到。
如此一來,只有各國組建制度化的反恐聯盟,始可能堵截恐怖分子滲入。以這次布魯塞爾恐襲為例,事後有消息稱,其中一名施襲者去年被土耳其驅逐出境到荷蘭,並知會荷蘭及比利時當局,此人涉嫌到敘利亞參與聖戰;可是不知何故,此人到最後參與今次恐襲。在這一過程,施襲者雖被土耳其認出及驅逐,之後消失於茫茫人海,證明西歐各國之間的情報交換劣拙,恐怖分子如入無人之境。
以歐盟各國長年累月建立的緊密關係亦復如此下場,其他交往不多者,後果可思過半。以美國與俄羅斯輪番空襲在敘利亞的伊斯蘭國基地為例,轟炸機及巡航導彈先後出動,兩國又稱在空襲方面「交換情報」,可是如今伊斯蘭國恐怖分子四出施襲,足見美俄交換情報作用不大,或者更差的可能是裝模作樣,馬虎了事。
由於恐怖分子流竄各地,設立嫌疑人物共同資料庫有此必要,各國在此一階段毋須把自己的反恐防恐大計向他國和盤托出,但一些危險分子的身分以及去向,有必要給予各國。各地反恐及邊防部門,可根據情報掌握疑人路徑動向,以作監視;這是對所有參與國家都有利的工作方式,因為邊境管制鬆弛,說不定今天出境的疑人,明年回到本國準備作案。
十幾年來,恐怖主義無論形態或行為逐漸出現變化,手法愈加冷血殘酷。蓋達2001年是潛入美國劫機之後直撞世貿中心,是單線式的直接做法;如今發展到以當地居民為主要施襲者,平日居於民間,要下手時迅即冒現,得手後越境揚長而去,再匿於另一國,待機重來。美國強制邊防管制嚴密,恐怖分子難以滲入;但歐洲尤其歐盟因是一體化,各地人民來去方便,要執行管制,遠比美國困難。
反恐各方爾虞我詐
恐怖活動得以延續
反恐戰爭發展到現在,與「九一一」之後幾年,把反恐戰局限在恐怖分子家鄉或大本營的做法,顯然已非當年的情狀;相反,恐怖分子把戰場帶到反恐國家國土,主客易位,各國若不合作,各自為政,未來發展難以樂觀。不過,若能對伊斯蘭國的大本營強力施壓,摧毁訓練基地,把後援補給路線切斷,在各國施襲的恐怖分子必會大為減少。這就要有能力實施強力打擊的美國與俄羅斯再度聯手出擊,不要再搞爾虞我詐那套,才會有勝望。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