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馮智政:政客的無良「本土」意識——請正視香港少數族裔教育福利長青網文章

2016年03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3月24日 06:35
2016年03月2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近日便利店店東受傷至離世的新聞充斥各大媒體,不少政客卻利用兇手的膚色大推反難民政策,宣泄種族歧視言論。即使證實行兇者為加拿大籍越南人,部分團體也公然到現場「抽水」繼續誤導公眾。


被遺忘的建設者

首先,我們要先弄清楚一點:在港南亞裔、東南亞裔是否全數都是難民,或只享福利沒有貢獻的懶人?

1945年全港人口約有50多萬。因為國內紛爭戰事,大批難民搬來,僅在1945到1950年的5年間,人口增加4倍有餘。在這批「新移民」來之前,香港是一個「真.國際城市」。因為法律及其他殖民政策吸引人從西方、遠東來港。英國會議員Henry Norman爵士形容香港當時滿街都是英國人、英印混血、廣東人、來自加爾各答的美國人、孟買的帕西人、巴格達的猶太人(Norman, 1895)。商人J. J. Smith在1883年的遊記也讚許香港是「世界上最國際性的城市」(Smith, 1883)。


今天我們口中「少數」族裔給香港的貢獻卻是偉大的。帕西人麼地爵士和律敦治是本地著名慈善家。前者有份創立香港大學,後者及其家族大力支持醫療服務,捐出巨款開辦醫院。在商業方面,著名的律敦治洋行為帕西人開的洋行,鴨都喇利洋行為印度人創立,猶太也有富商大衛.沙遜。在保安方面,他們積極參與香港義勇軍。元朗新田更設有廓爾喀軍人墳場以紀念俗稱「啹喀兵」的尼泊爾僱傭兵。港英政府亦從旁遮普一帶招聘錫克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加入警隊。


不少在港南亞裔、東南亞裔比起華人更加土生土長。然而,回歸後,社會對他們的子女可以說是「以怨報德」。


非華語學生教育福利之缺乏

回歸後,香港教育漠視香港多元背景。一刀切實施母語教學、中文能力成為了DSE(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及公務員考試的必要要求。少數族裔社會經濟地位被慢慢壓低。DSE難過的核心科目不止中文,通識亦是。「現代中國」與「今日香港」兩個單元不算容易,英文教材又少,英文寫的新聞及評論選擇也不似中文般多。華人子女通識成績不好,可以補「名師」,但又有幾多「名師」可以提供英語授課?學習環境不理想以致輟學、出席都成問題。


華裔學生有近三成能接受大學教育已經叫苦連天,尼泊爾裔只有7.7%,巴基斯坦裔更只有不足5%。早前與屯門中學校長討論才知道,不少非華語學生來自「一帶一路」民族,但因為他們有「3粒星」而不合資格獲「一帶一路」獎學金。想好似本地華裔學生般,到國內升學,但因為他們沒有特區護照,不能享有港人的學費優惠。究竟,政府當他們是「外國人」還是「香港人」呢?


華人生育率低,南亞裔、東南亞裔人口遠比香港整體人口年輕得多,是未來學生的「不少數」。然而,社會沒有給予他們一個公平的升學機會、向上流動機會。假若他們真的誤入歧途,我們只懂大聲指摘而不好好反思,真的後悔莫及了。


作者是香港政策研究所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